
网易教育讯 12月11日,第六届“金翼奖”2014网易教育有态度大选颁奖典礼在京隆重举行。针对低龄留学热及如何培养中国孩子的全球化竞争力,会议现场特邀著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周成刚、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Vivien Wang与网易教育频道主编朱敏一起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圆桌讨论。
第一部分>>
熊丙奇(著名教育时评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是要从基本的要求来看,有三点:第一是独立的人格,第二是自由的思想,第三是健康的身心。更高的要求是,第一是要有杰出的能力,第二是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是要有深厚的平民情怀。
所谓的平民情怀,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在追逐成为拥有特权的一群人,我们还是等级社会、是特权社会,是追求人上人的社会,我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正要成为公民这些都要消除掉,我们不是要成为人上人而是要成为人中人,这样才能融入社会。
朱敏(网易教育频道主编):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都是一样,无外乎两点,就是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如果在当今一个全球化的趋势下,我觉得可能要加上全球化的视野,也就是跨界,要站在全球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自己在那个小圈子里面。如果要再加上一点,那就是情怀,一定要成为有情怀的世界公民。
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有一次我在看胡适的《留学日记》,他说,在美国是强调身体第一、价值观第二,技能第三。后来我再想这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身体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价值观路会走偏,没有技能跑不快。具备这三者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但这个想法是有了,但履行起来却很艰难。大家都说,你的身体好很重要,但现在有多少孩子在真正把健身摆在议事日程上?我去年一直在世界各国的商学院搞活动,国外大学里的健身房比我们国家队的健身房还要厉害。
Vivien Wang(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特别希望培养中国的孩子需要有中华情怀、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一直是强调3C——创造力、品格和多元文化。我们要有非常好的知识、技能、品格,同时我们可能需要未来的领袖有非常好的情商和智商,除此之外还希望有很好的领导力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查看第一部分详细】
第二部分>>
熊丙奇:
如果从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球第一,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团队合作、领导力的确欠缺很多。知识上的优秀,但其他方面残缺就是一个残缺人,现在我们的学生有些时候甚至脑残、身残、心残,只有分数是不残疾的。
周成刚:
我们新东方第一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知识,我们把快乐的风格和幽默的教学方式带到课堂,新东方每年有接近300万的同学都是心甘情愿自己花钱走进我们的教室的。除此之外,我们还着重开发素质教育,我们希望能够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素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户外运动都能够带进新东方的教育里面。
如果一个家长只是一味跟我要求成绩,我会跟他说我的故事和俞敏洪的故事,“我和俞敏洪的成绩太差了,我和他是同班同学,都考了三次才考取了大学。”
Vivien Wang:
中国孩子相对外国孩子有4点比较弱,第一,中国的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很强;第二,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思维也与国外的孩子有差距;第三,留学的中国孩子在国外的领导才能或者是参与性或者是公共演讲的能力没有外国人强;第四,中国的孩子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都只是一方面的专才。【查看第二部分详细】
第三部分>>
周成刚:
我的孩子是读完高中出国留学的,但为了他出去读本科对接更好一些,所以在北京我让他读了国际学校,就是为了读本科的时候在心理上有一些制度上的对接的准备,同时不能忘记中文,中文如果忘记了,他就变成了一个香蕉人(只有外面是黄的,里面却是白的)。
但这个意思不是说晚一点或者说高中之后出去才好,我的意思是在任何一个双语、三语、四语的环境,成长性都是有的。中国本土的小孩都在学双语的,完全可以做得到。
Vivien Wang:
假如说你打算报考知名的大学,要求的素质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成绩第一,而是小孩子必须是全面、有素质地发展。从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更希望孩子是高二、高三以后再出去,男孩子可以是高一,基础教育在中国进行,对孩子和情感需求建设都是比较重要的。
熊丙奇:
首先要成为世界公民,不一定要出国留学,这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世界公民,只要你具备这种思想,只要你有健康的身心和国际情怀也是一样的。另外,何时出国留学,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时间早晚没有定论,有些孩子是大学的时候适合出国,有的孩子初中的时候就适合出国,取决于他是不是有特性,他是不是能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的潜力。
朱敏:
我同意熊老师的观点,什么时候出去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小孩子本身就对国外的文化非常地渴望,自己的独立能力也很强,早一点出去也无所谓,如果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以后的方向也是在国内发展,他更喜欢中国文化,而且他可能对家庭也比较依赖,我觉得晚一点出去比较适合。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定论在里面。【查看第三部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