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学的问题,近几年一直很热。有媒体针对"小时候背诵古诗文的经历"做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觉得背诵古诗受用;六成则认为古诗文从小就背很重要。由此可见,"读书使人明智,读国学使人明理"的道理还是受到了广泛的拥护。而学校发展国学教育,将国学精髓充实到中小学的课本里,这些举措对学生自身了解民族历史、感受文化传统、提高国学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如何学国学近年来却颇受争议。比如,国学教育是否意味着就要在中小学全部要穿汉服、行"开笔礼"、摇头晃脑读《三字经》呢?笔者认为:国学不能只练几手"花拳绣腿",而要真枪实干,引导学生领悟国学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将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尊师重教等融入日常生活,内化于心。切莫一味追求国学的大而全,走进快餐化、功利化的死胡同里。
相关图集》》》国学私塾 非主流的教育方式
众多“国学班”、“淑女班”背离国学精神
国学教育要内化于心,仅仅从数量上有所提升是不行的,还要注重文章的质量。正如有学者坦言:国学篇目数量的提升体现了国学的地位;而质量的提升体现的是学习国学的效果,二者兼备,则国学昌盛。面对浩如烟海的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化,要实行严格把关,注重所选篇目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将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精髓纳入进来。同时,在增加国学比重的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减负,而非令课本越来越厚。
在把关文章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学传播的形式。近年来,不少打着"弘扬国学文化"的旗号,兴起的名目繁多的"国学班"、"淑女班"将国学随意切割、肆意解读,风水之流、三从四德成为个中热门。把无比厚重的国学经典进行曲解或稀释,完全背离了国学的基本精神,其形式也愈发娱乐化。而发展国学,必然要在寻觅活泼、积极、创新的教学形式上下足功夫。
国学与现代教育并非对立
国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实际上,两者并非对立。如有不少学校把国学的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把文教、礼教、乐教融入五大领域课程(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之中;更有将国学教育渗透进儿童的动手实践中,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北大教授袁行霈2007年6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这篇文章的开篇说:国学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可见,国学立足于心灵的地位无法撼动。而随着国学教育的推进,想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内化于心。
》》》相关新闻
国学教育不等于穿汉服、读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