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世界名校申请
角色:机构在名校申请中起“伯乐”作用
网易教育: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名校之争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很多压力,但是咱们大家也都知道,咱们留学服务机构在帮学生在申请名校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工作,也是开拓了很多一些服务,是不是说这些名校之争由学生中的竞争变成了机构之间的竞争?
孙涛: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到位,我这么来解释,其实要看一看这些拿到名校录取的学生,虽然他们可能在机构得到了一些指导、服务什么的,但是我们内心深处还是认为这些是学生本身的优点,他的品格、成就才是最根本的,他之所以得到名校的青睐,其实不光是申请的那一个动作做得好,他之前的铺垫,之前的这种积累,他家庭对他的熏陶,学校给他的教育,这帮孩子是很棒的,所以其实你要说顶尖名校能不能去,我觉得90%的因素还是看学生本身。
但是大家现在都很优秀,你自己做呢,其实你也可以申请,你也有这种成功的希望,但是现在咱又回到了中国那句古话上来,就是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在我心目中其实机构并不是做一些杂事,机构针对两种客户,他的服务是不一样的,真正那些比如说本身很优秀的,他就是冲名校的,这样的学生其实更需要的是一种指导,就是你要在关键点上,比如在匹配上,文书的中心思想上,思路上你给他一个启发,你把他思路打开之后,他就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全都给倾泻出来,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我们机构觉得可以帮助学生的,可能那些现在,比如我们的服务对象肯定不光是去美国读顶尖学校的那一两千个客户,因为现在全国可能有上万甚至十几万人要出国,其实我们真正要服务的还是那些可能在中间,他们对自己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事情也希望有个更好的结果,他们可能需要的更多的一方面是指导,另一方面是一些具体的环节上你可能给他更细致的一些帮助。
所以我觉得现在你讲的是学生之争还是机构之争,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学生本身的素质仍然是第一位的,机构扮演的角色在我看来其实不是什么黑中介或者什么,我更觉得,包括我自己的定位,我们更像老师,像教练一样,关键时候给他一些支持、鼓励、引导,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角色。
网易教育:机构伯乐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孙涛:对。
网易教育:现在随着名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学生的期望值丝毫没有下降。
孙涛:是。
服务:提供出国前两三年的系统训练
网易教育:我们机构应该怎样应对这种状况,比如有没有开发一种其他的服务,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孙涛:我分两个方面回答,第一方面你讲的刚才那点我特别有感受,就是现在学生的期望值其实还是蛮高的,虽然可能做了大量的引导,市面上好多文章都希望大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但是每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家长,当然主要是家长,他来了之后可能对孩子的定位比较高一些,不管孩子现在的硬件怎么样,或者过往的案例怎么样,都希望孩子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这样的家长有时候你要跟他去沟通,你要跟他反复的去讲,但是这个毕竟还是少数的,现在我的感受就是比如十年前大家对名校的憧憬,名校的情结会更高一点,现在也有,但是我感觉可能比例会少一些,更多的家长可能他的期望值越来越实际
我们在想针对这样的客户我们提供的服务,除了在申请的时候给他予以一定的帮助之外,还需要的,因为他们也觉得其实申请留学,你申请到了只是故事刚刚开始,到了国外你是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你也要好好的学习,你要能生存下来,他需要的不光是申请时候的技巧,其实在你决定出国之前,申请之前可能两三年的时间就应该做好一些去国外的准备,学习上能不能适应他们讲课的方式,写论文能不能写,到那边之后了不了解国外人生活的习俗、文化什么的,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一些专门的产品,在孩子可能出国之前两三年就开始做一些非常系统化的训练和准备。
网易教育:把学生引导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定位上去。
孙涛:是这样,你讲的这个特别好,其实你经过两三年的引导和培训,到了最后申请的时候,他反而对自己的定位更清晰了,这个时候他的满意度也更高一些,而且其实新东方一直也不是特别盲目的鼓励大家,我们非要冲哈佛、耶鲁,因为我们也知道小孩子自身的成就感、自身的匹配度、幸福感更重要一些,因为我们也见过去哈佛特苦的那种,那没有必要,因为小孩子是什么情况家长也很熟悉,让小孩子在那边有一个更放松的环境,更加有一个舒适的心情,他可能自己的潜力发挥的更好一些。
网易教育:不是说去了哈佛就是梦想成真,然后就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了。
孙涛:对,我觉得这个想法现在好多家长应该也已经能接受了,咱们并不是说将来名校就意味着未来你就会成功,其实这个没有必要的联系的。
网易教育:我个人有一个想法,有没有这样一种服务,比如说这个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计划我的孩子将来要去多高的名校,从很小的时候机构就给他提供服务,从各个方面,比如说素质、软实力方面去培养、指导。
孙涛:你这个想法特棒。
网易教育:这个有机会实现吗?
孙涛:我觉得肯定有机会,现在对学生的规划周期越来越拉长,之前是学生要出国了才着急过来,赶快做申请什么的,可能他的准备时间只有一年,现在我们的产品延伸到了他出国前的三年,像你讲的话可能出国前十年时间就要开始做准备,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好,但实施起来可能需要慢慢的,因为每个孩子每个阶段,比如他三岁到六岁需要什么,六岁到十岁需要什么,还是需要做这种专门的研究,而且我个人的感受,起码现在家长们也不要特别,就是我将来孩子可能需要出国,我是不是从三岁开始就培训他?我觉得可能整个十岁之前小孩的性格成长,其实并不是,你不一定非要为了出国而去培养他,因为他不管出不出国,三岁到十岁之间这种体能、性格,这种天性,他的培养更重要一些。
网易教育:这涉及到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
孙涛: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