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几番表态之后,邻国反应立刻热起来。外交照会、媒体批评、网上骂声一股脑儿全冒出来。说白了,这些话把那些本来没说清楚的历史又摊到了台面上,也把现在的敏感神经给碰着了。
![]()
把眼下的事往里掰掰,有几条线要分清楚。现在看见的挑衅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长期态度和历史脉络的延续。先把近几件事理清:高市早苗多次参拜靖国,在国会里对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的表述含糊,甚至把“台湾有事”说成可能触发集体自卫权的情形。这些发言在外界被解读为在挑动军国主义情绪。再叠加国内教科书的改写,一些版本把“南京大屠杀”简称为“南京事件”,把“慰安妇”写成“伴随劳务的人员”,弄得很多年轻人对侵华史的记忆模糊不清。这类具体动作,直接触及到了中方的底线,刺激到位。
把时间轴往前拉一点,二战那段历史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故事。学术界里有不同声音,比如有人强调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投降起了关键作用,不把投降简单归结为原子弹的压力。这种叙事会把战争结束的原因往外部推,间接弱化对侵略行为的内在反思。教科书和政治话语在这个方向上来回修正,久而久之就会把“失败”和“侵略责任”分开讲,给今天的立场埋下一些伏笔。
![]()
把史更往前翻,日方的对外扩张也不是凭空发生的。早在唐朝就有出兵朝鲜的记录,明清沿海遭遇倭寇多年,到了近代,明治维新后的西化和军国化,把国家推向了对外扩张的轨道。甲午一役后,日本走得更猛,九一八事变吞并东北,1937年后全面侵华,南京悲剧、731部队的罪行、敌后实施的“三光”政策,这些都写在档案里。关键点在于,侵略过后,日本国内对那段历史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忏悔链条,反而存在淡化或重新包装的趋势。
二战末期苏联对关东军的猛攻,也是关键一环。红军在短期内打垮了日军在东北的有生力量,随后占领了北方四岛。这块领土问题直到现在仍然像骨刺一样卡在日俄关系上。俄方处理态度向来硬,有渔船被扣、海域活动被严格管控的案例,军事演训有时也被用来表态。在这方面,日方对俄通常谨慎,但在对华问题上部分人显得冒进。俄方专家常说的那句话:领土问题寸土必争,不会轻易让步。
![]()
再把镜头拉回中日关系,战后中国放弃对日索赔是一个重要节点。按不少估算,日本对中国造成的直接损失很大,但当时中方做了政治上的让步。随后对战俘的人道处理、改革开放后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欢迎日企来华投资,这些实际举动都带有缓和和合作的意思。经济上的深度依存为两国关系搭了桥,但也被一些日本政治力量当作可利用的空间。简单说,别把别人伸出的手误认为是软弱,有人就会以此为可乘之机。
日内政治不是铁板一块。右翼政治人物和一部分教科书推手,把民族情绪和历史叙事绑在一起,带动公众认知的偏向。年轻一代在学校里听到的版本改变了,长期看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记忆链。如果把历史罪行说得轻轻的,未来的外交政策就有可能从“承担责任、反省”为起点,转成“有权利重塑空间”的思路。这种变化一旦积累,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抹平的。
![]()
军事上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和平宪法的约束在逐步被突破,国防预算在涨,进攻性武器的研发、引进有增加趋势。日本同美国、英国等国的军事合作越来越频繁,联合演训的次数也上去了。从中国角度看,这种动作意味着不能只靠外交词句,得盯着实际部署和同盟网络在做什么。
从俄方角度看,日本的两面性也明显:在俄罗斯面前更谨慎,在对华问题上有时显得试探性强。这种判断背后有风险,尤其是低估对方实力会带来麻烦。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化明显:经济体量上去了,军备现代化持续推进,海军吨位、航母、隐形战机、远程打击能力的提升都不是空话。把这些都考虑进地区安全格局,情势就更复杂了。
![]()
每一个节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的。一个人的一句话,教科书里的一处改动,政客的一个推动,都会和历史记忆、地缘政治的力量叠加在一起。看着这些线头不断被拉扯,既有让人觉得荒唐的地方,也有不得不留神的现实。这事儿不像新闻稿那样一针见血,它更像一段旧伤被不断翻搅,时间长了会感染周围的人和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