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地铁被视为城市现代化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全国各地曾掀起轨道交通建设的热潮。然而,无声的“撤退”正在发生——地铁大扩张的时代,已悄然转向。
近期,宁波与洛阳两座城市,相继传出地铁规划被搁置的消息。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宁波地铁运营里程已达261公里,远超不少省会,但其客流强度仅为0.45,远低于0.7的国家最低标准。而洛阳也因强度不达标,持续在0.4–0.5之间徘徊,新一轮规划难以推进。
![]()
事实上,在全国已开通地铁的40多座城市中,仅约三分之一客流强度达标。每日每公里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的,更是仅有8座城市。客流强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少城市“有轨道、无客流”的现实困局。
其中,沈阳的案例尤为值得关注。
在官方统计中,沈阳的轨道交通数据包含了6条地铁线路与6条有轨电车线路,总计12条——其中甚至包括目前已停运的3条有轨线路,导致统计结果存在严重偏差。若仅统计地铁客流,沈阳的客运强度实际可维持在每日每公里1万人次以上。而当前表格中显示的0.66,实则有轨电车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数据,给沈阳背了个大锅。
![]()
近些年,随着人口增长见顶、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地方财政持续承压,地铁建设高投入、长周期与运营亏损的现实压力日益凸显。从2018年“52号文”到“十四五”规划,政策层面已逐步收紧轨道交通审批。据透露,“十五五”期间审核标准还将进一步提高,人口规模、客流强度、财政能力与债务控制将成为刚性约束。
在这一背景下,哈尔滨、青岛、银川等多个城市的地铁申报都被驳回了。
不少市民关心沈阳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的进展——9号线北延线、4号线北延线、7号线、8号线、16号线等线路能否顺利开建?
事实上,沈阳的第四期建设规划已根据国家不断更新的轨道交通政策反复调整了多个版本,旨在提升获批可能性。目前,沈阳在人口与客流强度方面均已达标,主要挑战在于财政与债务结构的优化。随着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平稳期,未来伴随经济回暖,新一轮轨道交通审批及建设有望重回轨道。
![]()
如今,我国城市的发展逻辑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地铁并非每座城市的“标配”,缺乏足够的客流、财力与人口支撑,盲目举债追求地铁建设反而可能成为发展负担。城市基建终究要回归理性,那些曾追逐地铁梦的城市,是时候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