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科技大学的郭伟,以“虚拟”的学历和科研成果,买个外籍院士的名头,在高校里成功“混了”两年多。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我是由衷佩服这位大哥,我们文科还比较容易蒙混过关,可郭伟搞的是纳米材料研究,从面试到科研,居然能成功变身南郭先生,甚至超过了滥竽充数的水平,被当成学术标杆。
郭伟的技巧固然是一方面,比如利用自己大众的名字,冒用其他署名为“郭伟”的论文,搞一些很水的外籍院士,伪装一些似是而非的XX学者。
这些伎俩并不难识破,专业人士稍微问一些细节问题就会露馅。但人家就是能一路高升,用假背景拿到真身份。
不是高校没能力打假郭伟,而是他们太期待郭伟是真的。
经费、生源这些资源向重点院校高度集中,二本院校连喝汤都得排在队尾。现在生育率走低,中小学开始合并,随着时间推移高校也会感受到人口带来的直接压力。要是不搞点重点科研项目、引进高端人才,二三本院校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感受到生存危机。
高校教师和高校本身,都活在巨大的绩效压力下。发论文(哪怕水点)、评职称(非升即走)、做项目(跑马圈地)、抢经费(事关生存)成了教师和高校的紧箍咒。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基于科层制衍生出一套特殊生态,不经由市场检验,而依靠现有的学术体系来评价,这套体系又因为绩效指标的僵化而容易“变形”。
因此,二三本院校如大旱之望云霓一样求贤若渴,有职称、有背景、有资源、有项目的教授简直是金疙瘩。在这样的需求浪潮下,郭伟顶着假造的高学历和光鲜经历出现,仿佛驾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盖世英雄,没人愿意相信他是假的。
郭伟上演了一出闹剧,我们在吃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滋生“郭伟”的土壤。人口压力之下二三本院校的生存危机,高校资源分配与绩效体系的症结,这些都让高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变得更急迫更功利。他们需要学术大牛,学术大牛往往又集中在双一流985这些顶级高校,这些高校又能拿到更多资源来支持学术大牛。被甩在游戏之外的二三本院校,太希望天降“大腿”了,于是顾不得许多,哪怕是一条疑似“假”腿也要先抱着再说,饮鸩止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