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日本自卫队向美国出口了“爱国者”防空导弹。
这是自2023年底日本政府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后,首次出口具有杀伤力的武器,也是日本自卫队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对于一个宪法明文规定“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的国家来说,这一举动背离了其宪法中放弃战争权利的承诺,将日本自卫队推向了全球军火贸易的前台。
很多人不禁要问:从1954年成立至今,日本自卫队是如何从一支仅具象征意义的部队,发展成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能力较强的武装力量的呢?
![]()
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在作祟了。
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后,军队被解散,军事机构被撤销。 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
“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这一条款使日本宪法获得了“和平宪法”的美誉。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发展军事力量。
同年,日本组建“警察预备队”,后改称保安队,1952年成立“海上警备队”。
到1954年,日本新建航空自卫队,并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将陆、海、空三军正式定名为自卫队。
自卫队成立之初,受到严格限制。
按照宪法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低水平,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军舰数量不得超过30艘,总排水量不得超过10万吨,不能拥有航母及核动力潜艇,作战飞机数量不得超过500架。
这些限制使得不少人认为:日本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野心家、军事上的侏儒”。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爱国者3”导弹
![]()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爱国者3”导弹
但事实并非如此。
到19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后,开始实施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战略转型。
1970年,日本发表战后第一个“防卫白皮书”,强调要“建立独立自主的防卫力量”。
1976年,日本发表“防卫计划大纲”,提出“质量建军”的方针。
日本自卫队的军事力量在“质重于量”和“海空优先”的建军方针指导下迅速增强。
到2006年,日本陆上自卫队已拥有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511架,各种火炮7630门。
海上自卫队装备各型舰艇142艘,39.8万余吨,飞机206架。
航空自卫队装备各型飞机464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61架。
日本自卫队编制总兵力约为24.8万人,远远超过宪法规定的10万限额。
与此同时,日本军费开支持续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最高限额,军费开支居于世界前五位,超过俄罗斯,与中国、英国、法国相当。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日本出钱出兵,给日本向海外派兵提供了借口。
1991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派出一支扫雷舰队,前往海湾地区,迈出了向海外派兵的第一步。
这一举动突破了日本国会1954年通过的“禁止自卫队向海外出动”的决议。
2001年“9·11”事件后,日本国会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派自卫队前往印度洋,对美反恐战争实施后勤支援。
2004年,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后日本自卫队主力部队首次进入海外一个战斗尚在继续的国家。
至此,日本自卫队实际上已将行使武力的时间从“遭敌人入侵后”提前到“受敌人威胁时”,作战区域也由“国土”扩展到“周边”,再由“周边”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
但日本并不满足。
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特别是第九条,始终是日本右翼势力谋求军事大国梦的最大障碍。
2005年11月,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在建党50周年纪念大会上公布宪法修改草案,最引人关注的是,将“自卫队”改为“自卫军”。
这一字之差,实际上改变了现行宪法的和平理念。
2015年,安倍晋三政府强行解禁集体自卫权,令日本宪法对自卫队施加的活动范围限制消失,自卫队由此可以赴“日本国周边的公海和公空”行使所谓自卫权。
这实际上推倒了支撑宪法第九条的第一大支柱。
2022年底,岸田文雄政府强行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份安保政策文件,谋求获得“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这彻底违背了日本宪法关于自卫队不得拥有攻击性武器的约束,支撑宪法第九条的第二大支柱也彻底倒塌。
一位日本前内阁法制局长官无奈地表示:“宪法第九条已死!”
2023年12月,日本政府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和运用指南,允许日本承包商向制造许可证来源国出口国防装备成品。
这才有了2025年11月日本向美国出口“爱国者”防空导弹的事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自卫队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有各型战舰170艘,总吨位居世界第四;4艘装备宙斯盾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导弹系统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是除美国外全球少有的可以执行海上反弹道导弹使命的战舰。
日本航空自卫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种,包括最先装备主动相控阵雷达、集日本电子技术精华的F战机和美国转让技术、由日本生产的F5J战机。
另外,日本核工业相当发达,进口和贮存了大量的核材料,能够迅速制造出大量的核武器,并且在核武器运载工具方面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因此预言:“有朝一日,日本走上核武装道路完全不足为奇。”
![]()
2025年初冬,日本陆上自卫队前往美国华盛顿州,与美军举行代号为“惊雷行动”的联合训练。这是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开展针对无人机的实战拦截训练,旨在打造一套低成本、可持续的反无人机拦截系统。
训练场外,日本自卫队的转型步伐正在加快。军事观察员邵永灵指出,日本正加速构建“攻防兼备”的军事体系。
从东海到南海,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曾经被宪法严格束缚的日本自卫队,如今已活跃在全球多个角落。
看似强大的日本自卫队让有些日本媒体飘飘然了,公然叫嚣要“联合美军击沉福建舰”。
它果真有这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
日本自卫队的这种活跃,不过是在美国战略默许下的有限行动,一旦脱离其庇护和中国进行高强度对抗,便立刻显露出其固有的战略困境。
这种困境不只源于简单的军力对比,而是由地缘缺陷、体系对抗和工业潜力共同决定的。
先看数据。
中国军费规模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海军方面,中国拥有包括3艘航母在内的690艘舰艇,其中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可搭载先进的歼5隐身舰载机。
日本海上自卫队仅有140余艘舰艇,所谓的“直升机航母”实际上只能搭载少量F5B垂直起降战机,作战能力受限。
空军力量对比更为悬殊:中国拥有3370架战机,其中包括300架歼-20系列隐身战机;日本仅有370架战机,主力F5仅147架,且200架F5J因机龄超30年,可用率仅62%。
![]()
再看地缘环境。
日本的地缘环境构成了天然的战略劣势。其国土狭长,缺乏战略纵深,所有重要军事基地、港口和工业区都暴露在火力覆盖范围内。
更为致命的是,日本资源严重依赖进口——99.7%的石油、100%的铁矿石需要从海外运送。一旦海上运输线被切断,整个国家运转将在数月内陷入停滞。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拥有广阔的国土作为战略纵深和缓冲。同时,中国对稀土等关键资源的掌控力,为其战略自主性增添了重要砝码。
另外,日本还面临着体系对抗的全面落后。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在这方面中国的优势更为明显。
中国建成了亚洲最大电子蓝军基地,“天网025”电磁压制系统可覆盖全频段,在演训中曾实现5分钟内使模拟目标80%防空能力失效的实战效果。
而日本电子战能力仍停留在信号收集阶段,计划中的C-2 SOJ电子战飞机尚未服役,在5G、量子通信等基础技术领域的落后,使其信息体系不堪一击。
在工业产能方面,中国10亿吨钢铁年产量占全球50%以上,月产子弹20亿发、常规导弹100余枚的产能,可支撑长期高强度作战需求。
还有,日本自卫队还存在很严重的短板。
首先是军工产能的严重不足。
10式坦克主炮年产仅15门、AAMB导弹制导系统年产100套,4.5万技术工人缺口更使其难以扩大产能规模。
即便日本近年来大力发展进攻型武器,如射程1000公里的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但其本质问题并未解决。
其次,它还面临严重的弹药储备不足。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正在全国范围内翻新军事基建,大量储备弹药。2023财年相关预算猛增4倍,开支超8000亿日元。
日本还计划一口气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并在2032年之前部署多达1500枚远程导弹。这种急迫感恰恰暴露了自卫队长期以来“重装备、轻弹药”的结构性问题。
因此,一旦中日发生武力对抗,日本是毫无胜算的。实战推演也表明,若在钓鱼岛发生局部冲突,中国可在48小时内实现控制权。
有日本网民甚至判断“日本难以支撑三小时”。
因此,几件先进武器无法弥补日本地理的囚笼与体系的短板,它若执意背离和平宪法的初心,在扩武强军的道路上狂奔,非但无法扭转固有的战略困境,反而可能加速其灭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