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链上一场单边干预跟市场规律的激烈碰撞,最终是以政治理性向经济现实低头而暂告段落。
不到50天的时间,荷兰为什么会突然“自我打脸”呢?
9月30号荷兰是以“供应安全”为由,依据了1952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强行的介入了中资安世半导体的运营当中,然而在11月19号,荷兰却宣布暂停这一项行政令了。
![]()
这一个政策急转弯的背后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真相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高度互联的全球产业链当中,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单边干预都注定会失败。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声明,表面上是外交辞令,实则也是暴露出了欧洲在技术主权跟现实利益之间的艰难平衡。
“安全”幌子之下的干预企图。荷兰首次是启用了1952年的《货物可用性法案,一部是冷战时期,为了“战时物资保障”制定的法律,既然对于正常的运营的中资企业采取了行动。
![]()
这一部70多年没有启用的法律突然就被激活了,理由仅仅是因为安世半导体在全球的芯片领域“非常重要”。这是否就意味着“国家安全”正在被滥用为了经济保护的工具?
经济反噬的迅速到来就给出了答案。中方随后就采取了出口管制措施,精准地命中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痛点。
安世半导体有将近80%的产品都是需要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的,这一个供应链的断裂立即就导致了安世全球供芯片供应量锐减了六成,欧美的汽车制造商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缺芯”困局。
![]()
为什么政治干预在半导体产业链面前屡屡受挫呢?
答案就在于半导体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已经是高度复杂了,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任何试图想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强行“脱钩”的行为,都会遭遇到市场规律的顽强抵抗。
技术链不可能脱钩的现实。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是超过了58%了。
![]()
这一份权威的报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的封装测试领域,已经是形成了难以替代的规模效应了。
欧洲汽车产业的依赖,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中国事务总监费蓓娅在接受新华社专访的时候指出:安世半导体的供应中断,已经是直接影响到了欧洲汽车的产量,欧洲跟荷兰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直接跟中国进行对话。
这一个表态也是反映出了欧洲产业界对于稳定供应链的迫切的需求,而不是说政治化的对抗叙事。
![]()
这一个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跟荷兰之间的纠纷,背后其实若隐若现的晃动着美国的影子,荷兰真的是在独立的决策吗?
首先在时间点上是惊人的巧合,9月29号美国商务部就发布了所谓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规定那些被列入到“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将会自动的追加同等的制裁。
就在第二天的时间,荷兰就对安世半导体采取了行动,这种时间上的高度同步很难去用“纯属巧合”来解释得了的。
![]()
美国方面的直接压力。荷兰学者奥弗贝克在研究法院文件以后向央视新闻透露,美国方面明确地告知荷兰了,如果想要避免安世半导体被列入到实体清单当中,那么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引入非中资股东。二是直接更换现任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这一个内部的消息也是揭示了美国在背后的直接施压。
荷兰的政策转向也是标志着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正在迎来着新一轮的理性回归。
![]()
供应链治理的专业化回归。事实已经表明,基础芯片是世界汽车,家电和工业系统的“血液”。荷兰的暂停,那就意味着行业逻辑正在重新的压过了政治冲动。
中欧合作的边界探索。根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24年中欧经贸关系评估报告》分析,尽管在高端技术领域是存在竞争的,但是中欧的基础芯片,绿色技术等领域的互补性是远超分歧的。
这一份权威的智库报告是指出,务实的合作仍然是现在中欧关系的主基调。
![]()
荷兰的转变,其实是对是对“泛安全化”政策的一次反思。面对现实利益和产业链逻辑,意识形态让位于务实的合作,正在成为未来中欧科技合作不可回避的一个趋势。
荷兰的政策上的转变其实影响远远的超过了解决单一跨国企业争端的层面,为全球的产业链注入了难得的“正面变量”。
欧洲的内部也开始反思了,荷兰的动作可能会成为欧洲内部政策重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更多的欧洲国家和企业正在意识到过度的把中国标签化的话,只会让自己失去市场和主导权。
![]()
中欧的合作的积极信号出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4年发布的《中欧贸易50年发展报告》,年恰逢是中欧建交50周年的时间,双边的贸易额是从50年前的24亿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7800亿美元,增长是超过了300倍。
这一个官方数据也已经表明,中欧的经济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纽带了。
在全球紧张局势不时升温,经济互信出现赤字的时代,回归到对话的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
荷兰的暂停干预,也是给其他的国家协商处理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非对抗选项”。
欧盟峰会期间,荷兰首相斯霍夫曾经是面对各国的记者追问时答辩:我们接管安事是因为他的CEO管理不善,不是在针对中国。
然而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针对特定国家的歧视性政策都是难以独善其身的。
![]()
在半导体时代,没有任何国家是能独自“安全”,只有说供应链的稳定,世界经济才有真正的安全。
其实这不是谁胜谁负的问题,世界是需要更多的理性决策者。
信息来源:
1. 央视新闻《荷兰暂停对安世半导体行政令》专题报道(2024年11月)
2.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研究报告》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24年中欧经贸关系评估报告》
4. 中国海关总署《中欧贸易50年发展报告》(2024年发布)
5. 新华社对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中国事务总监费蓓娅的专访(2024年10月)
6. 《货物可用性法案》原始文本(荷兰政府1952年颁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