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朝阳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授牌暨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工作总结会在东进国际中心召开,会上公布了31家获认定的朝阳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名单并为其授牌。
![]()
会上,朝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创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强作了《2025年度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工作总结》报告,系统梳理一年来朝阳区在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促进产业集聚与融合等方面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为与会嘉宾描绘了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经验分享环节,东进国际中心招商运营总监陈宝龙、醉库国际文创园董事长桂耀华作为园区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园区的实践,分享了在精准招商、产业孵化、运营管理及打造独特文化生态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其他园区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给园区发展引入更前沿的视角,会议特邀戴德梁行副董事总经理、北区业务市场部主管蔡扬,从专业咨询机构的角度作了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的主题分享。他从全球视野、市场趋势和资产运营等维度,为园区未来的转型升级与价值提升提供了专业的分析和建议。
会上为31家朝阳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进行授牌。其中特色品牌类园区15家,包括首创·郎园Station、七棵树创意园、北京音乐产业园、东郎电影创意产业园、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双树云影视文化产业园、铜牛电影产业园、文心华策国际影视交流中心、塑三文化创意园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东进国际中心、醉库国际文创园、北京万荷文化艺术硅谷创意产业园、老故事503文化创意产业园、锦珑(北京)创意产业园;文化科技类园区8家,包括798·751园区、E9区创新工场、恒通国际商务园、电通创意广场、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恒通国际创新园、伊莎文化广场、东枫德必WE”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文化消费类园区8家,包括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首创·郎园Vintage、E50·PARK&491空间、竞园、酷车小镇汽车文化产业园、潘家园旧货市场、浩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总社1949。
“此次评定31家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是朝阳区打造梯次培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我们希望通过标杆引领,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能级提升。”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当前,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品质提升、错位发展成为园区立足的核心。为帮助各园区精准把握行业趋势、破解发展难题,朝阳区出台多项举措机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23年5月启动文化产业园区品质提升计划以来,朝阳区依托20余年园区发展积淀,构建起规划、培育、服务、评价四大工作体系,推动园区发展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目前,全区共有102家文化产业园区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达611.9万平方米,其中88家源于工业厂房改造等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主模式。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200余家,文化企业占比超六成,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商旅体融合等领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政策激励方面,朝阳区制定了《朝阳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版)》,进一步突出对文化企业发展规模、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等7个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共计13家园区获得区级政策资金支持。朝阳区在16家园区设立信用工作站,为园区量身定制“京彩文园贷”“营商贷”等金融产品,今年已帮助2家园区获得1175万元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共计在通惠河畔、莱锦、锦珑等园区开展5场“精准服务促发展”活动,“云园区”服务平台吸引130家供应商、1.91万家企业入驻,对接活动、展会等资源近700次。
今年以来,朝阳区各园区坚持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在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成果丰硕,呈现出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这些特色园区通过聚焦细分领域、整合资源要素,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更以具体项目和场景落地推动了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业态的深度融合,为朝阳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该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朝阳区将持续以园区品质提升为抓手,深化文化与科技、旅游、消费等业态融合,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让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