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电商领取《10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作者 | 张逸 报道 | TOP电商
如果把过去两年互联网商业的剧情剪成一部爽剧,雷军一定是最亮的那个主角 。
从“初恋老婆”“身高一米八”“落魄时银行卡里只有40亿”的人设梗,到小米SU7发布会上那句“会有一点点贵”,他把严肃的造车行业玩成了追星现场。
这一切情绪价值加在一起,把小米汽车推上过一次又一次流量顶峰 。
雷军的“流量护体”,确实帮小米汽车开局赢得满堂彩。
但流量从来不是无上限的。
随着小米汽车陷入争议、雷军的言论被重新拆解,他也慢慢意识到 , 当品牌和创始人捆得太紧,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吹到自己身上。
而这一切,在今年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事件发酵后,被彻底推到了台前。
![]()
小米法务背刺雷军
今年5月,一群SU7 Ultra 车主炸了锅。
争议的起点很简单:不少车主花了4.2万买了“碳纤维双风道机盖”,但提车后发现,风道看着很有速度感,就是……好像风不到哪里去。
汽车博主实测后发现,挖孔下面的风道真的很小、没连散热系统、没连下压力结构、内部和普通机盖几乎一样。
![]()
换句话说,它更像一个“装饰升级包”,但宣传里出现过“赛车级碳纤维”“空气动力学”“辅助散热”这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字眼。
车主觉得自己“被智商税教育了一次”,退车声此起彼伏。
对此,小米汽车 回应 称 :“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的订单的可以改回铝制机盖;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
结果补偿方案不但没灭火,反而又添了两瓢油。
100 多位车主以“宣传不符”为由,把小米告上法庭。
![]()
图源:小红书
最近案件开庭,小米法务拿出了84页 材料 , 观点只要有两个:
一是拿出雷军的公开说法,说不管是发布会还是直播,都多次以不会太便宜,有一点点小贵,来“劝退”消费者,已经尽到了提醒义务;
二是说量产机盖只是照着原型车的样子做的,而且宣传的内容没写进购车合同,不算违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就是,“雷军不懂结构,提醒后改了”。
![]()
图源:微博
什么意思?
就是把所有技术口误、宣传偏差全部切割到雷军个人头上。
这话一出,舆论场顿时炸裂。
网友最直接的反应是 ,“当初雷军是信任理由,现在成了甩锅理由?”
这才是让人失望的根源。
你说创始人不懂结构,用户就得买单?
你之前把雷军塑造成最大背书,现在却说他不懂?
那消费者到底应该相信谁?
汽车不同于手机, 汽车 价格更高 , 决策周期更长 还 涉及安全 。
当背书者自己被摘出去时,这信任瞬间开始泄气。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块机盖的得与失,而是一次普遍信任的坍塌。
![]()
雷军交出史上最强财报
就在争议最密集、舆论最悲观的时候,小米突然扔出了一枚“定心丸”。
小米 第三季度财报 显示,营收超过1131亿元、净利润大涨80.9%、创新业务营收暴增将近200%。
![]()
图源:小米
最关键的是 , 汽车业务盈利了。
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和AI等创新业务营收达到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净利润7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其中,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当季营收283亿元。
![]()
图源:小米
要知道,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共识是 , 至少亏3—5年,能不死就是胜利。
蔚来一年亏几百亿,理想撑到现在才刚摸到盈利线,小米这一年不到就“转正”,这速度,行业看了都头皮发麻。
交付表现更是离谱 , 超过10万台季度交付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前三季度累计26万台已经逼近传统车厂节奏。
10月,YU7更是干脆利落拿下国内SUV销量第一。
这已 不 仅仅 是黑马,而是冲破赛道的猛兽。
雷军确实“又赢了”。
但资本市场却给了一个不太浪漫的回答 。财报发布后,小米股价直接跌破40港元,收盘跌 4.81%。
![]()
这不是市场看不懂,而是看得太清楚了 。
短期爆发靠的是雷军号召力、品牌情绪、米粉信仰、价格策略 。
可未来行业竞争比的是 , 底盘、三电、电子电气架构 ; 长期质量口碑与售后体系 ; 再次换代的创新能力 。
那么,小米的 盈利是否可持续?产品硬实力能否撑住?雷军个人争议会不会拖累品牌?
所有人都知道,小米汽车飞得太快了。
但 既想做流量之王,又要当制造之王,难度比谁都大。
![]()
小米汽车,第50万下线
2024年之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很简单 :谁故事讲得响、CEO谁站在聚光灯下,谁就能抢占先机。
但从今年开始,这个逻辑被彻底改写了 , 消费者不再迷恋“爽文男主”,开始盯着产品本身 。
就在行业从“讲故事时代”迈向“产品力时代”的关键节点,小米汽车突然迎来一个惊人的里程碑——第 50 万辆整车正式下线。
从第1台到第50万台,小米只用了1年零7个多月 , 这个速度在行业里几乎没有对手。
雷军说,这是整个体系能力被市场“真刀真枪”检验后的结果。
![]()
图源:微博
但有趣的是 , 这种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转换成长期信任。
甚至恰恰相反 , 规模越大,放大的问题越多;影响越广,争议越容易刺到品牌“痛点”。
当法务部把责任推向“雷军不懂结构”时,看似是法律策略,实则对品牌信任链造成了实打实的撕裂。
你前期用 CEO 的个人信誉把整条产品线托起来,后期却试图把CEO从责任链中摘出去 , 这会让最早买单那批用户感到动摇。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技术瑕疵,但不能接受“背书不对等”。
这也是为什么,仅靠50万台的成就,并不能抵消市场对“小米汽车是否稳定可靠”的终极考问。
造车是重资产行业,容错率比手机时代低十倍。
手机用户跑了换一家就行;车主跑路,那是一整段关系崩塌。
![]()
回头看小米汽车过去一年,流量爆炸、销量狂飙、供应链硬核、研发投入疯狂堆高…… 这些都是正循环。
而50万辆下线代表小米已跨入真正的“规模化门槛”。
但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能否稳住用户心。
这些只有靠体系,而不是靠一个CEO。
![]()
雷军曾说,“小米的成功,是用户投票投出来的。”
而造车这一年,他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这句话的重量。
因为用户投的不是一张“喜欢雷军”的票,而是一张要把20-30万预算交给小米的信任票。
这张票,比流量贵得多。
未来的小米汽车,既可能复制小米手机的崛起,也可能在关键节点翻车。
成败的关键,不是热度,而是是否愿意踩稳每一步。
雷军过去一年创造了速度神话,但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耐力赛。
而这,才是小米汽车真正的开始。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最新电商行业资讯,尽在【Top电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