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俄在莫斯科又见面了。
最近中俄之间的互动频率很是引人关注,毕竟就在不久前,俄罗斯总理刚刚访问中国,没过多久,中方又访问俄罗斯与普京会面。从内容来看,除了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双方还谈到了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
而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驻比利时大使馆此前公开反对欧盟打算动用被冻结的俄方资产,语气强硬,口吻坚定。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透露出中俄之间一种更深层次的外交默契,不结盟,但配合紧密。
![]()
互动频繁
过去几个月,中俄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密集。这次莫斯科的会谈,其实背后藏着不少信号。
两国之间这次会谈的重点,落到了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上。比如能源、农业、交通和文化等,都成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这说明一个问题,中俄关系正在走向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合作模式。
能看出,双方都在主动推动各层级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企业和民间层面的交流。不再只是政策层面的推动,而是在努力让合作变得有温度、有触感。
![]()
这一点,从一些文化交流、人员往来频率的提升中也能看出来。
而在经贸合作上,两国继续保持了稳定的节奏。能源资源、农产品、工业品的互换,是双方合作的重点。
俄罗斯有大宗商品,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制造能力,两者的互补性越来越凸显。这种合作方式没有太多政治包袱,彼此都清楚要什么、能给什么,谈起来也更顺畅。
![]()
但这场会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合作项目的推进,更关键的是双方共同释放出的态度,愿意继续沟通,也愿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双边关系。
在当下全球局势变动频繁的背景下,这种态度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信号。
而在当地时间11月18日,普京就目前的中俄关系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这种关系以平等互利、在涉及两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为基础,同时不针对任何一方。
![]()
不搞结盟,反而更稳妥
中俄关系一直有个显著特点,彼此合作密切,但从不搞军事结盟,也不互相捆绑,这种方式实际上更灵活。
俄罗斯方面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寻求与任何国家结盟。不结盟就意味着不会陷入他国冲突,不会因为某一方的立场被动卷入不属于自己的对抗。
中俄之间的合作,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大国博弈加剧的情况下,结盟往往意味着选边站队。而中俄的方式,是彼此认同对方的基本利益,在关键问题上尽量协调,但不互相绑定。
![]()
中俄没有军事条约,但彼此之间的政治互信不低于一些结盟国家的关系。
这种信任来自于长期的接触和共识积累,不靠承诺,而靠实际行动来维系。对于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来说,不被结盟的义务限制,反而更容易做出灵活应对。
而在国际舆论场上,中俄不搞结盟,也有一定的外交优势。
![]()
很多中小国家其实并不愿意选边站,中俄这种不对抗、不拉帮结派的姿态,反而更容易被接受。相比之下,传统的军事同盟模式则越来越显得过时和僵化。
反对“抢占”
当地时间11月16日,俄罗斯驻比利时使馆突然在社媒上发文,明确反对欧盟推动没收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做法。
这不是第一次俄罗斯对欧盟资产冻结表达不满,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就多次被西方制裁。
俄方的意思很清楚,欧盟如果真这么干,那就是公然侵犯国家财产权利。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不只是制裁,更像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
而俄罗斯之所以敢于如此强硬表态,也与其拥有中国这样的大贸易伙伴有关。
在西方国家普遍对俄实施经济打压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提供了重要的缓冲,而中俄这次的互动对俄罗斯来说就是一次机会。
中国不参与这些制裁,这让俄罗斯在面对欧美压力时多了底气。
这也说明一点,虽然中俄没有结盟,但在很多关键议题上,两国的立场是一致的,尤其是针对西方通过金融手段干预国际事务的做法,中方一向反对这种单边制裁。
![]()
俄罗斯的这次公开反对,也是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不接受以政治理由动用国家资产。
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也是一种提醒。现在是俄罗斯,以后可能是别人。如果这种做法开了口子,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质疑。
合作更深,但空间更宽
中俄合作的趋势明显在升温,但两国的合作方式并不是一味加码,而是在追求“稳中有进”。
这种节奏的把握,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和现实考量上的。
![]()
能源合作依然是中俄关系的压舱石,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在西方国家对俄能源出口设限的背景下,中国的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是可以持续推进的。
而在农业领域,俄罗斯农业的天然优势也在被中国市场逐步吸收。从粮食到油料作物,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来源地。这种互补性,决定了两国的农业合作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
同时,中俄也在积极推动跨境运输便利化。从铁路到陆运,再到口岸通关,两国都在下功夫解决瓶颈问题。这些技术层面的合作,实则是在为更大规模的经贸往来打基础。
在人文交流上,双方也开始更加重视“软实力”的建设。文化输出、教育合作、旅游恢复,正在成为新增长点。两国之间的民间互动增多,也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增强彼此理解和认同。
但最重要的,还是中俄目前都保持了足够的战略定力。双方都清楚,合作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在符合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
没有结盟的压力,也就没有被动承担对方冲突的风险。这种不结盟的合作模式,既减少了外部阻力,也为彼此留出了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中俄模式,是另一种可能
中俄之间的合作方式,其实已经在国际上带来一种新的思考,国家之间的关系,真的非得靠结盟来维系吗?或者说,不结盟是不是反而更能保持独立性和灵活性?
中俄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两国通过频繁的沟通,务实的合作,正在打造一种不同于传统军事同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
这种关系,更注重实际利益的对接,更强调在国际秩序中寻求平衡,而不是通过对抗获得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既不选边,也不脱钩”的可能性。在如今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情况下,这样的合作方式,可能更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
结盟有时意味着失去自主权,而中俄这种合作方式,则让彼此保持了足够的政策空间。这种关系,或许更适合当下这个多变的世界。
![]()
在很多国家还在犹豫要不要选边的时候,中俄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不是站队,而是站稳。不是对抗,而是合作。
参考信息:
普京最新涉华表态: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不针对任何一方——环球网2025-11-19 11:53
俄罗斯警告欧盟不得动用或没收其主权资产,否则将“严重反制”——鲁中晨报2025-11-17 08:4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