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楼下遇到邻居张姐,她手里拎着两大袋习题册,眉头紧锁。
她儿子刚上三年级,周末被三个补课班排得满满当当,晚上还得刷题到九点多。
我随口问:“孩子能吃得消吗?”
张姐叹了口气说:“没办法,小学不多做题巩固知识,以后怎么跟得上?中考高考都是筛选,不提前努力,难道让他被淘汰?”
![]()
这话我太熟悉了,身边好多家长都这么认为。
七八十年代那批家长,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获得稳定工作,真切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好处。
对他们而言,小学生应该多做题、多补课,本质是将巩固知识与重复训练等同,背后是那代人笨鸟先飞、熟能生巧的朴素认知。
在他们眼里,知识就是课本上的生字、算数、公式,觉得多做题能让孩子记得牢、考试不丢分,补课是担心孩子跟不上、掉队。
其核心是求稳,认为小学基础打牢,初中才不慌,高中才能冲刺,这是他们认为最直接、最可控的教育路径。
他们经历过没文化的困苦,了解底层打拼的艰难,所以拼尽全力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把自己认为最可靠的成功经验传递给孩子,这本质是爱,是害怕孩子将来受苦。
但小学生巩固知识并非靠大量刷题。
![]()
孩子刚接触世界,对知识的理解是具体形象的。
比如学习平均分,让孩子分水果、分积木,在实践中理解一样多的概念,比做十道计算题更有效。
学习自然现象,带孩子观察下雨、看植物生长,比在补课班听老师讲课本效果更好。
过早刷题、补课,会让鲜活的知识变成枯燥任务,孩子记住的是解题步骤而非知识本质,还会扼杀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专注力和认知能力有限,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与巩固知识的初衷背道而驰。
教育确实具有筛选功能,中考、高考通过考试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教育资源,这是现阶段相对公平的方式。
我认可教育有筛选作用,但将其视为教育的全部,格局就太小了。
![]()
前阵子和高中老师聊天,他说现在很多高中生刷题能力很强,但遇到灵活题目就不知所措,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志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学阶段都在刷题补课,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探索和思考,思维变得僵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筛选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并非最终目的。
就像农民种庄稼,筛选是最后挑选饱满的粮食,但前期的浇水、施肥、松土,是为了让庄稼茁壮成长,而不是刚发芽就强迫它快速生长。
小学阶段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坚持。
培养思维能力,如提问、思考。
培养学习兴趣,如喜欢读书、愿意探索。
这些才是支撑孩子长远发展的根基。
![]()
如果只关注筛选,为了短期得分而让孩子大量刷题补课,就如同拔苗助长,看似短期内有效果,但根基不深。
到了高中、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孩子缺乏自主学习、创造和抗挫折能力,迟早会落后。
现在的筛选机制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筛选侧重于考察谁记得多、做得快,所以刷题有效果。
但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注重考察谁会思考、谁能应用。
例如小学应用题结合生活场景,要求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死记公式。
初中、高中题目更加灵活,需要逻辑推理和跨学科思考。
此时仅靠小学刷题补课练就的机械解题能力,难以应对后续的筛选。
那些小时候有时间玩耍、有机会探索、思维活跃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适应这种变化。
我并非完全否定做题和补课的作用,关键是要适度且方法得当。
![]()
如果孩子确实有薄弱环节,找个靠谱的老师指导一下,做几道题巩固知识,这是可行的。
但如果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让其从早到晚围绕习题转,那就本末倒置了。
咱们这代家长,都是经历过筛选的。
但时代不同了,过去靠刷题能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如今的社会需要有想法、有创造力、能解决问题的人。
这些能力并非通过刷题获得,而是孩子在玩耍、探索、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