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抵制日货这事不太流行了。
![]()
抛开官方的一些反制不谈,以前民间那种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的抵制日货行动,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印象里,还是新疆棉那阵,优衣库不太受待见、大家高喊要教它做人,然后因为耐克态度暧昧,有人就歪了楼,临时转换对象烧起了自己珍藏的球鞋限量款。
更近的还有一个间接的,梅西,友谊赛搞双标了,香港没上场、日本出场了,被抵制了一阵,于是有些人收藏的签名球衣被付之一炬。
而古早期那种什么直接打砸日本车、焚烧日本货的行为,其实早就已经看不太到了。
主要原因也很简单,日货本来存在感就没那么强了,已经撑不起来去玩什么抵制了。
曾经,日本货是相当珍奇,去旅个游,很多人大包小包打仗一样背回来,什么陶瓷刀、卫洗丽、电饭煲,都觉得日货自带一种“匠人精神”叙事,愿意付那个溢价,药妆店里更是挤满了国人同胞、看到各种“日本制”都两眼放光。
但现在画风已经突变了,国产平替一个比一个残暴,产能早就过剩了,根本不缺好货,品牌是还没立起来,但结合价格去看只能喊真香,与其膜拜秋叶原,不如去华强北朝圣。
日本货在过去很长一段高光期里,搞出了不少“信仰”级别的品牌,比如索尼的大法、松下的匠气、丰田的精益生产、7-11的连锁帝国…日本牌子给人一种活儿很细、输出稳定、同时还兼具点逼格小故事的感觉,凭着这个股劲道在全世界跑马圈地。
但说实话进入互联网周期后,明显就有点掉队了,智能手机直接出局,各类消费电子也没赶上趟,不少关键机会都没抓住。
尤其在汽车这块,日本曾是全球市场的绝对霸主,但如今汽车出口量数据已经连输中国三年,虽然丰田仍然是全球第一车厂、日本车在北美和东南亚依然是哥斯拉级别的妖兽,但肉眼可见势能正被削弱。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日本车确实很明显式微了,当年“神车”本田飞度,9月份在国内只卖了16辆,数字异常惊悚,只能说真的是变天了。
所以说,如果有点情绪想打砸个什么日本车,其实越来越打无可打了,因为没必要了,存在感不强了。
当然,日本货在国内依然也有存在感极强的。
比如说,单反相机。
九三阅兵的时候,日本网民还调侃了一下,那头论坛里,有人贴了张图,记者们长枪短炮正在作业,然后给图配了简短一句骚话:谁能在里面找出中国品牌?
还别说,确实有点小尴尬,因为长枪短炮清一色佳能、尼康等日本货,连个德系都没挤进去,中国品牌就更不用说了。
言外之意很明显,你中国牌子不是越来越厉害了嘛,行,那为什么一台能打的单反相机也搞不出来,嘲讽直接拉满。
根据日本相机影像器材工业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日本相机在全球卖了41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为114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8%,占了全球市场近三成。全球市场老大佳能,预计今年在中国的出货量,会达到日本市场的3倍。
所以日本相机确实还是有点狂傲资本的,虽然说单反这个市场稍微小众了些、规模小了点。而中国品牌的解法是弯道超车,单反底子薄,那就去搞消费电子和智能影像。
比如说大疆的航拍和影石360的运动摄影,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搞安防监控,国产手机推AI算法成像,其实都是在试着换一种姿势和角度来挑战传统光学壁垒。目前光是深圳制造的无人机、全景相机等设备,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七成。
与其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存量肉搏、被人卡脖子,还不如自己新开一局、自己定义游戏规则。
实际上还不只是相机,日本货在不少国内B端领域,存在感依然还是有的,比如各种光学仪器、精密机械、高端机床,包括跟各地合资的日本电梯等等,但再去罗列盘点其实也没那个必要了,因为不是重点了。
说到底,中国制造、中国牌子正处在自己的上升期,自信也起来了,大家伙也不用再去靠玩抵制那一套来刷存在感了。
整体局势攻守转换了,已经过了那个被洋货压制气不过的年龄段了,提不起劲了,实际上已经从防守转进攻了,以后更多故事可能是外面哪哪又要抵制你比亚迪华为小米。
飞度卖十几辆,还怎么抵制,没那必要了;
相机有点贵,打砸还是有点心疼的,别整那一出了;
倒是有些同志该抵制不抵制,老是戒不掉日本产科教文卫片,意志力薄弱,怒其不争,要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