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这一节日主要习俗是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即焚烧纸制衣物,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孝道。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与冬季作息制度及《诗经》“九月授衣”的记载相关,后逐渐演变为固定祭祀日。那么,客家人十月初一有什么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11月20日,是农历的十月初一。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寒衣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寄托,它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关怀。这一节日,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亲切地称之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周代。寒衣节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许多北方人会在这一天前往祭扫,以纪念仙逝的亲人,这一习俗被称为“送寒衣”,寓意着为逝者送去冬日的温暖。
在北方,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节日,虽然时间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
此外,寒衣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日子,更是一个表达关爱与温暖的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去御寒的衣物,传递着对亲人的深深关怀与祝福。
![]()
客家人十月初一有什么习俗
客家人在农历十月初一(十月朝)有制作和食用糍粑的习俗,这一传统与牛王节(牛神诞)密切相关,主要体现为对耕牛的感恩和丰收的庆祝。十月朝是客家人的“牛神诞”,被视为耕牛的生日。此时秋收结束,农闲开始,人们通过制作糍粑祭祀牛神,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勤劳作。糍粑象征丰收与团圆,其热乎、柔韧的口感传递温暖与幸福感。这一习俗从农村延续至城市,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碌碌烧”指的是热气腾腾的意思。在客家人的习俗里,每逢农历十月初一,正是秋收完毕时节,新糯已经收成,人们会将新糯研磨成粉,准确地兑上水,然后放在锅里蒸一小时,把花生和芝麻先后倒到锅里炒熟备用。待到糯米粉蒸熟后,倒进瓦缸,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来回擂动,擂出糯米粉的韧性来。接着把擂好的糯米粉团取出,倒进粘米粉里,均匀分成小块面团。最后取一小块面团,用拇指在中间按一个洞然后加入适量的花生、芝麻、糖后,用手指轻压封口。接着是简单地、温柔地揉搓几下,一个圆滚滚、白嫩嫩的客家糍粑就出现在你眼前,既可爱,又让人垂涎三尺。
说到糍粑制作,还有一段历史悠久的传说。据说,“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每年这一日是客家人的“牛神诞”,也就是耕牛的生日。这在传统以地为生,以食为天的客家人心中,耕牛便是家人,是丰收的缔造者,对耕牛的敬重与爱戴是必然的,是虔诚的大事。
![]()
为了慰劳家里耕牛终年劳役之苦,也为了犒劳一家人一年的辛苦劳作,于是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做糍粑。糍粑做好以后,首先用生菜叶包几只,喂家中的大小耕牛,待耕牛吃过后,全家老少才围坐在一起品尝糍粑、庆祝丰收。至今该习俗已经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几百年了,传统不可谓不深厚,历史不可谓不悠久。
刚做好的糍粑,带着温热,送进口里细细一嚼,温润软贴,糍粑里的花生黄糖芝麻馅又香又甜。即使是掉了牙的阿公阿婆,或是刚长牙齿的小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唇齿留香。一个个白白软软的糍粑里头包裹着炒熟的花生、芝麻和新鲜的白糖,吃起来口感绵软香甜。而对非客家人而言,在品尝糍粑的同时,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客家人纯朴的情怀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
当最后一笼糍粑蒸腾着热气出炉,全家围坐分享软糯香甜,这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客家文化“牛神诞”的温情延续。从田间犒劳耕牛的仪式,到街头巷尾的日常茶点,糍粑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家族的团圆。如今,即便生活节奏加快,那份“碌碌烧”的热气依然温暖人心,提醒我们:传统从未远去,它藏在每一口糍粑的韧劲里,代代相传。小伙伴们,你家乡十月朝吃什么传统食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