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高市早苗在国会以“日本存亡危机”为由渲染台海局势,将中国大陆的统一问题强行纳入所谓“日本安保范畴”。这番表态突破以往日方涉台表述的最低限度,被中国外交部定性为“严重政治挑衅、恶意干扰中国内政”。随后,中方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驻日使馆也发布正式抗议通告,明确指出高市言论带有“制造地区紧张、谋求地缘利益”的行为特征。
这一最新节点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国内经济压力累积后的情绪溢出。高市选择在此时挑动敏感议题,本身就说明她需要通过地区政治升温,将自己塑造为“国家安全守护者”,同时为其经济失能的现实寻找替代解释。在日本媒体的跟进报道中,部分右翼评论甚至试图将经济增速下滑归因于“中国带来的安全威胁”,这类舆论操控进一步凸显高市团队的危机感。
对中国而言,高市此类言论的本质是将内政问题国际化、将经济焦虑外溢为外交挑衅,因此必须坚决反制。中方的表态再次强调“一切试图干扰中国统一进程的外部言行,都将受到必要反制”,态度清晰、力度明确,为后续经贸和外交措施奠定基础。
![]()
高市经济赌注背后的偿债现实
高市挑衅表面是政治操作,底层逻辑却完全来自财政压力。2025年,美日公布的新一轮合作清单,看上去是“同盟互信”的象征,实质上却把一块沉重的财政石头绑在日本身上:未来几年,日本企业和机构被期望在美国追加约550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制造业、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这意味着日本需要在国内债务高企的情况下,继续大规模对外输送资本,并被动加大对美元资产的敞口。这项安排最初被包装为“深化同盟”“提升互信”,但随着美国国内财政赤字继续扩大,其本质愈发清晰——这是美国将部分财政风险外溢给日本的过程。
更关键的是,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在上台后提出“中美关系需要稳定与可控方向”,开始与中国重启对话。这意味着日本在2022—2024年间享受的“地缘溢价”正在迅速消失。一旦美方不再依赖日本作为前沿支点,流入日本市场的美元避险资本就会加速回流美国本土。
日本财政省今年三次修订国债发行计划,就是这种资金压力的直接体现。汇率层面,日元此前通过主动贬值换取出口优势的策略,也因外资撤离与债务压力飙升而遇到天花板。日本国内养老金体系与地方债务状况在2025年都呈现恶化趋势,这让高市政府不得不寻找“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焦虑。
因此,高市的涉台挑衅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她试图在中美大国博弈停顿之际,用“升高风险”换取美国重新加码日本的战略地位。她的逻辑简单粗暴:只要地区局势升级,美国对日本的资金倾斜和军事投入就不会断,日本财政压力自然会减轻。
这种思路本质上是“以不稳定换安全承诺”,前提却是日本认为自己永远可以做中美之间的地缘套利者。然而现实恰恰相反——美国财政困境正在反噬日本,日方不再具备充当“桥头堡”的溢价能力。
日本支柱正在被中国产业击毁
中美关系趋缓、美国财政压力外溢只是外力,日本内部真正的死穴,来自它引以为傲的“海外制造体系”正在被中国企业挤压。
东盟长期是日本汽车、电子、家电等产业的核心制造区,日本经济在过去二十年依靠“本土研发—东盟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维持稳定。然而从2023至2025年,这一体系的根基开始遭遇结构性松动:
第一,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燃油车,日本车企在东盟失去优势。
2024年至2025年,中国车企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电动车工厂密集落地,成本优势迅速扩大。以泰国为例,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在当地电动车销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70%,其中比亚迪一度接近占据半壁江山,单一品牌的销量就压过多款日系车型的总和。这意味着日本汽车产业链第一次被中国正面压制。
第二,家电与电子产品的供应链全面迁向中资体系。
东盟的家电制造过去由日企把持,但随着上游电子元器件体系被中国企业整合,日本品牌在东盟的供应链优势迅速削弱。印尼工厂从2024年后大量改用中国产配件,让日本在中端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被动。
第三,日本“制造外包”的根基正在塌陷。
日本本土制造业空心化严重,关键利润来自东盟工厂。然而随着中国企业在当地构建本土化供应链,日本的优势环节被全面替代。这种产业替代意味着日本不仅丢订单,更丢未来。
也正是因此,高市政府对中方发难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对中国东盟战略突破的本能反应。对日本来说,只要中国继续稳步扩大区域产业链,日本的海外制造体系就会持续失血,这比汇率问题、关税问题更致命。
日本派系裂缝公开化
高市早苗的挑衅言论,正在突破日本内部脆弱的政治共识。虽然她凭借“五大家族”和右翼动员赢得执政优势,但各派系的现实利益并不一致。
福田、河野等亲华派系对高市路线明显不满。
他们深知日本在华制造业与在华市场仍具有巨大盈利价值。2025年,中日双边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多家日企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不降反升。高市政府若将日本推入长期对抗局面,会直接损害这些家族与财团的核心利益。
财团的耐心正在耗尽。
车企、电子企业对中方市场的依赖,让它们无法接受高市通过挑衅换取美国关注的做法。2025年多家媒体披露,丰田本田内部对政府“地缘风险升温”深表担忧,担心供应链、关税、市场准入受到影响。
右翼集团与经济界的矛盾不可调和。
高市越是推动地区局势升温,就越能调动右翼支持,但越会被经济界视为“破坏长期利益”。这种内部矛盾正在撕裂她的执政基础,也为未来政策的摇摆埋下隐患。
中方不陪演日方的"政治剧本"
面对高市挑衅,中方的应对已经十分明确:不进入她设定的安全话语场,而是从根本上削弱日本的地缘套利能力。
第一,舆论反制必须直指本质。
高市的逻辑是“制造风险换战略溢价”,中方需要持续揭露其“经济焦虑引发的恶意挑衅”,避免日本在国际上塑造所谓“被威胁叙事”。
第二,重点从东盟市场施压。
中方深化与东盟合作不仅是经济选择,更是对日本海外制造体系的定向打击。只要中国企业在区域市场的存在感持续增强,日本的全球竞争力就会被长期削弱。
第三,经贸反制要精准切中要害。
包括新能源关键材料、车用芯片、高端机械等领域,中方均具备发力空间。对日本的产业链进行“可控收紧”,远比短期喊话更能改变其行为成本。
第四,长期目标是让日本失去“挑衅能换红利”的幻想。
当日本发现挑衅只会带来经济损失而非地缘收益,高市的动员逻辑就会失效,整个日本政治生态也会随之调整。
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并不只是外交噪音,而是一场在财政压力、产业衰退、派系分裂与国际地位下降多重压力下的“对外转移”。日本试图利用地缘政治制造“战略溢价”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中方不需要被牵着走,也无需回应日本的节奏,只需继续压实产业链优势、稳步推动区域合作,便能让日本的政策赌博失去空间。
真正决定地区格局的不是谁喊得更响,而是谁掌握产业链、市场和全球经济趋势。日本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挑衅,而是它再也无法通过挑衅获得收益。中方只需稳准狠地把握这一点,局势自然会走向清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