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下,人类对深空探测的探究,已逐渐从“认知”走向“应用”阶段。
近期,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会上,随着“深空经济”概念框架被首次提出,一个延伸出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等十大产业方向,或将在15年后达到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兴产业正式从技术突破、科学探索迈向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新阶段。
在安徽,深空探测已被列为全省全力打造的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之一。
政策支持上,安徽省出台《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形成以“低空+”“卫星+”和“深空+”三极驱动的产业生态,空天地、通导遥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空天信息产业体系取得重要进展。
平台建设上,早在2022年,一座肩负着中国深空探测使命的国家级科创平台——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在合肥揭牌,不仅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在这条万亿级规模的产业赛道上也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安徽,这条逐梦星空的新赛道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
星图测控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基础平台
剑指万亿产业规模
“改变小天体轨道,让其100年内不能撞击地球!”这一曾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已经走进现实。
9月3日晚,一颗名为2025 QD8的近地小行星在21万公里外与地球“擦肩而过”,未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如果未来有另一颗小行星直接撞向地球,人类该怎么办?
眼下,通过撞击小行星的方式来阻止上述风险的发生成为地球防御的手段之一。
9月4日,在合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宣布了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的任务。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地球安全和人类福祉。”吴伟仁解释,小行星并非单单意味着“风险”,其本身还是一种“宝藏”。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航天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助力这场撞击小行星的“地球保卫战”,它就是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展开合作的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星图测控”)。
“在深空探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未来小行星防御任务中,我们将重点提供撞击动能分析、转移轨道精确计算及控制优化等核心服务。”星图测控总裁牛威接受《徽商》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引导计算技术,能在小于0.02度的苛刻指向精度要求下,确保探测设备对目标的精准捕获,换言之,即在未来帮助小行星撞击器实现精准“索敌”。
作为空天信息龙头企业,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科星图”)早在2021年便将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项目落户合肥高新区,其在皖子公司之一星图测控主要布局太空态势感知、太空交通管理服务、商业化深空探测、商业航天及科普教育等业务,为空天信息产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之所以选择落地合肥,“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深厚的科创基因,更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的战略定力。”中科星图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为空天信息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以中科星图、航天宏图、中科卫星为代表,截至目前,合肥已集聚160余家空天企业,并搭建了总规模超百亿元的空天信息基金丛林,初步形成集设计研发、载荷制造、星座运营、通信终端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
作为全球竞逐的新赛道,卫星制造与火箭发射是目前深空经济赛道上的“主引擎”。放眼整个安徽,全省正聚焦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卫星有效载荷的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空天信息产业落子布局,不断刷新产业“星图景”。
《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力争空天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30年累计量产100发商业火箭及发动机、100颗商业卫星、100架通用飞机。
![]()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
多点开花、各具特色
8月,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蓝航天”)自主研发的“雷霆”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问世。其中,“雷霆RS”发动机单台最大地面推力达到130吨级,是目前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推力最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之一。
作为深蓝航天在皖建设的液体火箭生产制造基地,深蓝太空航天科技(蚌埠)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蓝太空”)聚焦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的研制,通过重复使用火箭中成本最高的一子级等核心部件,有望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60%至80%。
“可回收火箭是航天领域实现革命性降本的关键路径。”深蓝太空相关负责人以一个简化的模型估算:若一枚火箭的制造成本为4000万元,复用10次可将单次发射的硬件成本摊薄至约400万元,复用15次则可进一步降至约267万元,这还不包括运营效率提升带来的额外节省。
“蚌埠的新材料优势,为我们火箭关键部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协作与供应链支持,助力实现产品‘轻量化、高性能’,如不锈钢薄壁贮箱的研制等。”上述负责人透露。
深蓝航天是首批入驻中国·蚌埠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的航天企业之一。记者从蚌埠市相关部门获悉,该产业园作为安徽省首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于今年5月开园,并相继落户11家企业。
这些企业将与20公里外的中国传感谷企业携手并进,协同发展:传感企业为航天企业提供高性能传感模组,而航天企业则为传感技术提供极端环境测试场景,形成产业共生的“闭环生态”。今年上半年,该产业园已实现产值1.23亿元,预计全年实现产值超过4亿元。
不仅仅是蚌埠,空天信息产业已在江淮大地上呈“多点开花、各具特色”之势。
今年初,亳州魏武低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星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国企担当和示范引领作用,致力于将亳州这座皖北城市打造成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亳州以其坚定的政策决心、国企主导的推动力、独特的区位价值及空白市场的可塑性,形成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独特吸引力。”中科星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空白市场意味着更低的竞争壁垒和更高的布局自由度,中科星图可以与亳州共同定义标准、塑造生态,早期进入的成本也远低于产业成熟地区。此次合作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更是国家战略、地方转型与企业成长三者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同一时间,池州市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启动“江南航天城”建设,该区以液体火箭和卫星载荷制造为核心,主攻航天材料、卫星载荷、火箭制造发射、卫星数据应用、航天文旅等五大方向,先后招引星河动力、星移联信等商业航天关联的行业龙头企业17家。该市计划力争到2027年,基本建成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到2030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该集中区的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由我国民营航天企业自主研制的首款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已进入最后的总装阶段。作为首枚“安徽造”商用火箭,它或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望实现首飞,将把安徽的标识送上太空。
从“擦肩”小行星到“可回收”火箭,安徽把仰望星空的雄心写进产业地图。新的万亿赛道发令枪已经打响,一颗颗“安徽星”正在广袤的深空经济版图上加速落子、聚势成局。
出品《徽商》全媒体
原载《徽商》杂志第213期
文|吕品田
摄|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邵梦
一审 | 马园园
二审 | 梁爽
三审 | 鲍小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