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内增程车批发销量12.1万辆,同比下滑1.9%,零售销量同比下滑7.7%,这是今年前10个月中第三次出现负增长。仔细看了看,从今年6月起,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批发结构中的占比已连续5个月下滑,从2024年的9.1%降至2025年1-10月的7.5%。这其中新势力车企的技术路线切换尤为明显,纯电车型占比从去年的49%跃升至74%,增程车型占比则从51%骤降至26%。
![]()
![]()
有意思的是啊,2024年风生水起的增程路线,让众多新势力宣布将推出增程的车型,但即使下半年相对集中的增程新车推出也并未止住增程路线市场份额下滑的势头——反而是纯电新车,交出一个比一个亮眼的答卷,现象背后的因素值得我们思考。
![]()
![]()
![]()
首先,我个人认为,增程车销量下滑本质是过渡技术的阶段性红利消退。早期增程车凭借“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精准击中续航焦虑痛点,但随着纯电技术突破(平均的实际使用续航超500公里)、充电设施完善(1400万台充电桩依旧在高速增长)和电池成本下降(99美元/kWh),其核心优势被大幅削弱。数据显示,增程车主平均每周仅使用增程器1次,80%的日常通勤可通过纯电完成,额外背负的发动机和油箱逐渐成为“鸡肋”。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增程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纯电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市场分化加速了技术迭代。一方面,新入局者通过“大电池+小油箱”策略(如80度电池增程车)试图模糊与纯电车的边界,但当纯电续航突破500公里、甚至还有蔚来这种可换电的bug级车型时,增程器的存在意义已被严重质疑;另一方面,传统玩家开始反思过度堆料。从这些现象来看,未来增程赛道将向“精准定位”收缩——要么聚焦15-20万元家用市场,要么转向越野等特殊场景,而大众化市场将逐渐被纯电取代。特别是家用车市场,今年爆火的纯电大三排SUV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个人认为,可充可换可升级这种模式才是新能源车的最终答案,无论面对各种应用场景,都能以最高的效率来应对。
![]()
长期来看,增程车不会彻底消失,但市场规模将持续收缩。其最终定位只能作为特定场景(如长途自驾、充电不便地区)的补充选择,而非主流技术路线。对车企而言,当前密集投放新车更像是“清库存”或“技术过渡”,真正的竞争焦点已转向纯电平台的智能化和成本控制。而这一方面,依旧坚持纯电技术路线的车企或许会走得更快、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