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11月18日上午,莆田秀屿区平海赤哆黄金沙滩上风大浪急,海浪拍打着岸边水泥海堤,溅起数米高的水花。岸边,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养殖基地内,53岁的渔民魏建成习惯性点开“知天气”APP,一条大风蓝色预警跳了出来:“未来24小时,沿海阵风8—9级。”他没犹豫,立即走向鲍鱼育苗大棚——加固棚架、检查增氧机,又提前给海中养殖的大苗投喂了一次饵料。“高温、大风、暴雨,哪一样都可能让一池苗全军覆没。”老魏说,“现在靠预警,心里有底。”这套“了解天气—查收预警—防灾准备”的熟练流程,早已融入他的养殖日常。而他不知道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远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的当地气象员将使用一套几乎相同的逻辑,守护着另一个岛国的村庄。
近日,新民晚报记者跟随“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华东沿海时了解到,福建多地在防灾减灾中形成的创新实践,包括福州联排联调机制、莆田“1262”递进式预警体系、渔业台风指数保险等,正被系统性纳入中国气象局牵头、上海气象部门开发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智能体MAZU-Urban。这朵从中国东南沿海升起的“数字之云”,正将千百年来妈祖护佑航海平安的祈愿,转化为可计算、可共享、可复制的全球防灾能力。
![]()
11月18日上午,莆田秀屿区平海赤哆黄金沙滩上风浪正急
诞生于上海 “数字妈祖”已落地40多个国家
“妈祖在,风浪平”,这句民间谚语在闽南一带流传千年。而今,这句话有了现代科技的含金量。2025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中国气象局向蒙古、吉布提等国代表递出一把虚拟的“钥匙”,可以开启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智能体MAZU-Urban。它没有实体,却承载着一套名为“妈祖(MAZU)”的可定制、易部署、可持续的全民早期预警技术方案。名字取自护佑航海平安的妈祖,四个字母也暗含深意: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普惠(Universal)。
上海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体由上海牵头开发,采用模块化设计,像搭积木一样,其核心是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具备高度可配置性,既能部署在本地服务器,也能通过云平台远程调用,各国可根据自身需求“即插即用”。如今,这朵“中国云”已飘向40多个国家,并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国、吉布提等国落地。在巴基斯坦,气象专家齐码用它提升季风预报精度;在埃塞俄比亚,副局长贝椰内称其“帮助我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而在所罗门群岛,它将改变一个岛国面对风雨的方式。
从渔排到城市 福建防灾闭环的“最后一公里”
在福建莆田湄洲岛,每年台风季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岛上30公里海岸线,数万居民和游客的安全,系于一道关键决策:何时停航?
“如果没提前告诉游客航运要停,他们进岛了怎么办?” 湄洲镇常务副镇长黄春强说,“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1262’。”所谓“1262”,是福建气象部门制定的递进式预警机制:提前12小时划定重点防御乡镇,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2小时组织全面转移。这套机制自2017年运行至今,已成为该省省委省政府防汛决策的“标准动作”。
福建渔民的工作和生活因气象服务变得更从容。老魏说,今年夏天没像往年那样硬扛高温。气象台说可能持续30℃以上,超过鲍鱼耐受极限,他果断把1.5亿粒苗种北运浙江暂养。同样,霞浦紫菜养殖户根据暴雨预警,将出苗时间推迟21天,躲过一场水质突变危机。在11月初这场全国性寒潮带来的大风天气挑战中,渔民们也按部就班地根据气象提示,安心应对。“气象早期预警对水产养殖产业的价值可概括为精准预报、提前防控、减灾增效。”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杨建斌说,渔业部门与气象部门紧密联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天气动态后,实时通过微信群、短信、人员巡查等多种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给海上养殖渔排和各类船舶。工作人员会通知海上作业渔民撤离上岸、船舶回港避险,指导相关主体加固港口设施,明确要求大风解除前严禁出海。同时,渔船上安装的北斗定位装置可实时追踪船舶位置。“此外,气象预报预警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展开工作。比如,温度是陆上育苗的核心制约因素,气象预警可以提前指引育苗场做好控温措施;暴雨会给陆上育苗场带来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质理化指标骤变的问题,气象预警能让育苗场提前做好防汛和水质调控准备。”
![]()
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养殖基地渔民魏建成
哪怕遇到灾害也不用担心,气象指数保险理赔也让渔民更放心。2024年台风“格美”过后,南日岛9户养殖户仅用一天就拿到55.8万元理赔款,全得益于赔付标准直接挂钩气象站实测风速,只要风速达到11级即自动触发。
在城市里,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也在守卫城市安全。2025年7月,台风“丹娜丝”逼近,福州市联排联调中心凌晨收到气象警报,立即启动响应。34个易涝点提前驻守抢险队,泵站停止引水预留库容。最终,该市的城区主干道无一处严重积水。
方案定制 “给结果”不如“给工具”
让鲍鱼苗北上,泵站停止引水……这些看似微小的决定背后,是一整套闭环机制:精准预报,风险预警,行动响应,保险兜底。如今,福建这些来自渔村、社区、地铁站、排水泵房的经验,正通过“MAZU”智能体平台走向世界——“1262”递进式气象服务典型案例纳入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MAZU)”向国际推广;福建气象部门研发的所罗门群岛海洋气象灾害解决方案,融入福建在台湾海峡积累的精细化预报技术经验,作为海洋岛屿国家典型案例纳入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
![]()
如何让一个岛国快速拥有自己的预警能力?答案不是“给结果”,而是“给工具”。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正是“妈祖(MAZU)”区别于传统援助的关键。“各个国家对数据源、呈现形式的需求不同。我们也可以把模式迁移过去,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海洋气象灾害服务。”福建省气象台余洋博士介绍,给所罗门群岛等国家提供解决方案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提供技术、算法,当地气象研究人员可以自己下载国际公开数据后自主运行算法模型,用于所罗门群岛的预报预警。另一个版本则是由我们帮助他们来运行,协助他们制定预报预警。”
据透露,未来,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将嵌入各类典型的应用场景,将中国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制度优势与技术能力,转化为可共享、复制的全球公共产品。
原标题:《从湄洲湾到所罗门群岛,中国“妈祖MAZU”预警方案守护风雨中的万家灯火》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