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4万被追问"买啥"?央行新规实锤:取钱不用报用途,但这3种情况除外
![]()
最近“取4万现金被柜员追着问用途”的话题刷爆热搜,网友吐槽:“自己的钱取出来,还得像‘查户口’似的说明去向?”其实2025年央行早已落地重磅新规,明确取消个人大额取现“强制登记用途”的要求——不管取4万还是5万以上,只要资金合法、用途正当,不用主动报备,银行也不能无故拒绝!但这3种特殊情况会触发核实,今天用大白话讲清规则,下次取钱再也不怕被“刁难”~
先划重点:这次新规是央行给老百姓的“便民礼包”!此前5万元以上取现要填表格、写用途的硬性要求,现在正式取消。根据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只要是本人合法存款,不管是日常消费、应急备用还是其他正当需求,取款时无需主动说明“买东西”“交学费”等细节,银行也不能以“不填用途”为由拒付,这可是《商业银行法》明确的“取款自由”权利。
但为啥有人取4万还会被问?其实银行不是“没事找事”,而是合规风控需要,只有这3种情况才会主动核实,反而能帮大家守好钱袋子:
1. 交易行为异常,触发系统预警
平时很少取现金,突然一次性取3-4万;或者短期内频繁存取,比如一周取3次、每次3万以上,累计接近10万;还有“当天存5万、隔天取4万”的快进快出操作,都会被系统判定为可疑交易。毕竟骗子常通过拆分取现转移赃款,银行多问一句,是为了排查洗钱、诈骗风险,这也是《反洗钱法》赋予银行的尽职调查义务。
2. 账户状态有风险或关联高风险场景
如果银行卡之前收到过诈骗资金、被冻结过;或是异地开户后突然在本地大额取现;又或是长期不用的“睡眠账户”刚启用就大额取款,都会触发预警。银行会核实“是否本人操作”,避免有人冒用身份盗领存款,本质是保护账户安全。另外,若交易关联高风险地区,也可能会进一步核实。
3. 针对易感人群的“善意防诈核实”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银行对老年人、首次大额取现等人群会格外留意,尤其是有人陪同取款、神情紧张、对用途含糊其辞的情况。前不久中信银行就成功拦截一起诈骗,年近八旬的李某在两名年轻人陪同下要取80万,柜员发现老人言辞闪烁、拒绝联系家人,赶紧联系民警,最终戳穿骗局保住了养老钱。还有河南的刘女士,被骗子指导谎称“买婚房”取现20万,还好柜员发现回答前后矛盾,及时报警止损。
这里必须划红线:银行的“追问”不是“强制要求”!你可以简单回应“正常个人消费”,也能直接说“无需告知具体用途”,只要能证明是本人操作(出示身份证、输入密码),账户状态正常,银行必须按规定取现,不能故意刁难。之前山东有律师取低于5万现金被过度追问,反诈中心明确表示这是银行不当操作,银行无权强制要求说明具体用途。
3个实用知识点,取钱前必看:
- 取10万以上建议提前1天预约,银行需要准备现金,避免白跑;
- 现金汇款、买贵金属等超5万交易,仍需登记身份信息,但不用报用途;
- 外币存取按等值1万美元标准执行,同样免报用途。
如果遇到过度追问、无故拒付,这样维权:
1. 明确告知柜员央行新规,强调“取款自由”的合法权利;
2. 保留证据:记录网点名称、柜员工号,录音或截图相关要求;
3. 投诉维权:拨打12363央行投诉热线,或12378金融监管投诉热线,监管部门会依法介入。
其实新规的核心是“松绑不松管”:既给正常取款的老百姓减负,不用填繁琐表格;又通过精准核实,打击违法犯罪。5万以上存取款的交易记录保存年限还从5年提升到了10年,对违法交易的追踪力度反而更强。下次再被追问用途,不用慌,知道自己的权利,配合必要的身份核实就行——银行的核实不是为难,而是帮大家守住“钱袋子”。
钱是自己的,但合规风控也是为了金融安全。赶紧把这份攻略分享给家人朋友,尤其是经常取现的长辈,让大家明明白白取钱,安安心心消费!你有没有遇到过取现被追问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大额取现维权话术+预约流程”速记卡,方便你随时查看使用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