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在威尼斯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并斩获大奖,让电影《日掛中天》一度引发热议,而当该片11月7日在国内公映后,反响却不温不火,评价也褒贬不一。
《日掛中天》不是一部能让大多数人爱上的电影。文艺片的调性,分流了部分观众;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又很大程度稀释了故事;加之影片将焦点放于“人物”之上,故事如同漂在水面上的油花,不过是浮光掠影,真正在深层流动并蕴含驱动力的,是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及潜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恩怨情仇,这些又让理解难度上更进一层。看《日掛中天》,恰如与自己内心的一次碰撞。——有些许陌生,更有几分猝不及防。
![]()
“日掛中天”一词,灵感来自粤剧《紫钗记》中的“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后者改编自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同名剧作,以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对恋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日掛中天》里,也有一对恋人,美云(辛芷蕾饰演)和葆树(张颂文饰演)曾经相爱,葆树为美云顶罪,美云悄然消失,多年以后,二人重逢,开启了命运的纠缠。于是也有人期待过他们破镜重圆,却只看到了磨难。这部名字源于《紫钗记》的电影,并没有给出“大团圆”结局,而是用日常的点滴,揭开了生活“华丽的袍子”,将普通人的情感和痴望在粗粝的砧板上反复摩擦。
![]()
若只将该片作爱情故事来看,会觉得有些“狗血”。这个故事没有太强的内核,且在不厌其烦的细节中零落得支离破碎。然而,却能从中体验到真切的痛感。——有的电影不能只用眼睛看,还要用心;这一部便是。影片将生活化作一个巨大的“炉子”,“阴阳为碳、造化为工”,每个人都在里面煎熬、奋争,既有期盼、亦有绝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被具象为一段段日常,融化在生活之河里:也许是人海中的一次偶遇、是楼梯上突然脱力的步伐、是面面相对却不置一言,或者是一个刻意躲避的眼神、是数度隐忍后的爆发、是风雨夜破碎的旧窗……这条河,所有人都淌过,故而人人皆可是美云、葆树,感触却又因人而异。一千个观众眼里也有一千个《日掛中天》。
![]()
“掛”是“挂”的繁体字,片名中用了这个字,多了些许古韵;然而,其内容却是对传统观念的解构。在恋人反目、重逢的叙事表层下,是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拆解,以及对于人性的透视。美云和葆树之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情爱关系,他们之所以“回不去”,并非因为不再爱,而是因为掺杂了太多恩怨情仇。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以恩报恩,以德报德,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恩情如水,不仅可以提供滋养,也可以淹没一切。当恩情加诸具体的人,尤其是当它如海般磅礴,无论如何也无法偿还,其内心将背负怎样的重压?当恩情笼罩了原本单纯的关系,身在其中的人,还可以一切如常吗?所有事物,一旦达到极端,都可能走向反面。在美云身上,我们看到了恩情带来的窒息感;而当恩怨默然转化,既无征兆又难于解释,葆树的愤怒与失望,亦在情理之中。
![]()
生命的痛楚,大多无法表达;美云、葆树的苦,被溶解为日复一日的生活,化作了柴米油盐,久而久之,亦成了他们自己。故而,片中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都似乎带着痛感,恰如那晦暗多雨的天气、逼仄拥挤的小屋、一地鸡毛的日常。而在这些生活碎屑中,潜藏着拷问的深度。生活在出租屋的美云,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虽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曾经犯过的罪、欠下的情,却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寒光,在各个角落反射,令其无处容身。影片的最后一幕,堪称点睛之笔。美云刺出的那一刀,是为发泄、更为赎罪,带着强烈的毁灭与自毁倾向。这一刀,是自我审判,更是对人性不可解的高度浓缩。在那一刻,似乎所有恩怨皆可释然,又似所有谜题都更加难解。而在两个行将破碎的人(美云和葆树)身边,刚刚抵达、又匆匆走过的芸芸众生,亦是影片的最大悲悯。无论有多少爱恨纠缠,生活总会继续;不管前路有多少苦难,依然有人正在路上。生命沉重;而日掛中天,照耀着每个人。
原标题:《新民艺评|李佳:从电影《日掛中天》看“生命之重”》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李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