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坚持”中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教授新著《民生大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策》正式发布。本报就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相关问题对迟福林教授进行了专访。
原文 :《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
作者 |本报记者 海印子
图片 |网络
记者:“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能否请您谈谈如何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迟福林: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将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将有条件过上更为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党的历次决议和报告描绘了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路线图、时间表:第一,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第二,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第三,再奋斗十五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第四,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要的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从现实看,一方面,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更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从而使14亿多人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
此外,从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避免两极分化,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应当达到80%左右,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我国发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包括城乡、所有区域、所有居民的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然而,突出的矛盾在于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不小的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内容,制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路径、措施,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
记者:请问如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迟福林: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大致相当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的差距,但要尽快解决制度不衔接的问题,要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惠及14亿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在“十五五”时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突破。一是要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二是要实现重要领域的突破,包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构公共卫生体系,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强化“一老一小”基本保障,加强低收入者保障,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三是要加快打造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投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使全体人民不论身处何地、何种身份,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
记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已明显增强,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加大。未来5—10年,如何加快推进政府转型与变革,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作用,以适应民生建设需求?
迟福林: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很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重要作用。适应于新阶段新要求,要推进政府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社会性公共服务主体、制度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型,从而为新阶段民生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环境,形成不竭的社会动力。
一是要加快政府理念转变,强化民生导向。以此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要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有突破性进展,比如夯实基本社会保障网,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治理,保障民生安全;三是着力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深化增长与分配的结构性改革的新突破;四是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中央地方关系,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中央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强化地方政府民生职责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
![]()
记者:《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置于关键位置,明确要求“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请问实施“投资于人”有哪些关键之举?
迟福林: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紧密结合。未来5—10年,若能以百万亿之“投资于人”,全方位加大社会投资,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意义深远。
比如,以每年新增5万亿元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均等化,以每年新增5000亿元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以每年新增2—3万亿元完善生育支持体系,以新增10万亿元投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服务差距,以新增20万亿元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以新增40万亿元提升改造城市基础设施。
![]()
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投资转型。投资总量重要,投资结构更重要。以“投资于人”推动投资结构转型,实现从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转变;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向城乡统一制度转变,将对未来10—15年产生重要深远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并牵动转型、发展、改革全局。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国富的基础上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成为建设民生的重大任务和当务之急。请问您认为如何将民富优先落到实处?
迟福林: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有条件实现民富优先。中央在战略部署中已将提高人民富裕水平作为重要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以实现“两个倍增”为重大任务、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将民富优先落到实处。
重在实现“两个倍增”。实现“两个倍增”即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居民收入倍增,是民富优先、建设民生的基本要求。到2035年,如果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形成8亿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对我国推进消费主导经济转型具有决定性影响,对于我国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深远。它意味着巨大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从而支撑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意味着利益关系调整的新突破,并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建设民生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任务,不仅要惠及城镇居民,而且要惠及农村居民;不仅要惠及中等收入者,更要惠及低收入者;不仅要惠及当代人,也要惠及后人。为此,需要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需要以民富优先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记者:《建议》要求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请问如何推动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
迟福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之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几年,要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即要破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城市化滞后于发展阶段的“三个滞后”问题,并形成破解总需求不足的根本之策。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则“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形势,推出一揽子增量刺激政策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破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构性失衡,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一是全面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历史;二是以城市群、都市圈带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更多城市形成协同效应;三是以城市化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既是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又是解决总需求不足、全方位拉动国内消费的根本之策。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7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6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