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在医院缴费处听见类似的抱怨:就开几盒药、做个检查,小一千块没了,可转头就看到医疗行业报告里写着,2024年全国超三成公立医院处于亏损状态。
一边是老百姓掏腰包时的肉痛,一边是医院财务报表上的红字,这看似拧巴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医院真的是大家印象中暴利的地方吗?
![]()
医院的吞金兽从来没停过
很多人觉得医院收费高就该赚钱,却没算过医院运转要填多少窟窿,这些支出不是可有可无的弹性消费,全是绕不开的刚性成本,就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花钱。
首当其冲的是人力成本,医护人员的工资常被误解为高薪,可实际上,一名医生从本科到规培结束至少要8年,工作后值夜班、应对急诊是常态。
![]()
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月薪大多在1.5万到2万之间,看似不低,但要分摊多年的教育投入和高强度工作的消耗。
而护士群体更辛苦,倒班制、频繁加班,一线城市普通护士月薪普遍在8千到1.2万,可她们要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医嘱执行,一个科室的护士数量往往是医生的3到4倍。
![]()
这笔人力账加起来就是不小的数目,一家拥有50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单人力成本每月就要超过300万,这还不算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隐性支出。
比人力成本更烧钱的是医疗设备,大家去医院做的CT、核磁、超声,每一台都是天价,一台1.5T的核磁共振仪器,采购价通常在800万到1200万之间。
![]()
而更精准的3.0T核磁,价格能达到2000万以上,这些设备不是买完就完事,每年的维护费、校准费都得按比例缴纳,单台核磁的年维护费就超过15万,相当3个普通护士一年的工资。
而且设备有使用年限,一般8到10年就要更新换代,算下来,一家三甲医院在设备上的投入,每年至少要占总支出的25%。
![]()
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不能闲置,必须每天满负荷运转才能摊薄成本,可即便如此,很多基层医院的高端设备还是会因为患者量不足,陷入买得起用不起的困境。
还有容易被忽视的公益性支出,这是公立医院的义务,却也是不小的负担,无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救治,还是日常的急诊绿色通道、慢性病健康管理,大多是公益大于盈利。
就像疫情期间,医院要开设发热门诊、储备防疫物资、安排医护人员支援一线,这些投入很多无法通过常规收费回收。
平时的急诊也是如此,遇到无主患者或无法承担费用的危急重症患者,医院必须先救治再谈费用,仅这部分兜底支出,一家县级医院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些支出不像药品、检查那样有明确收费对应,只能靠医院自己消化,久而久之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
被多重因素卡脖子的利润
支出像洪水一样不断涌出,可医院的收入却被层层约束,就像开了一家成本高昂的餐厅,却被限制了菜品定价,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最主要的约束来自医保控费。
现在老百姓看病大多依赖医保,可医保基金的总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保福利,国家不得不实行医保控费调整。
![]()
简单说就是给每家医院划定医保报销的额度,超出部分要由医院自行承担,如一家医院全年医保报销额度是5000万,如果实际报销费用达到5500万,那多出来的500万就得从医院的利润里扣。
这就导致医院在诊疗时格外谨慎,既要保证治疗效果,又要控制费用,避免超出医保额度,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立医院的医保超支金额平均每家达到80万。
![]()
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医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药品和耗材的降价,更是直接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以前医院确实能通过药品加成获得一部分收入。
可随着国家集中采购调整的推进,药价被大幅压低,比如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氨氯地平,集采前每片价格约1.5元,集采后降到0.1元左右,降幅超过90%。
耗材也是如此,心脏支架从以前的均价1.3万元,降到现在的700元左右,人工关节的价格也下降了80%以上,这些降价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医院的利润也随之减少。
过去药品和耗材的利润能占医院总收入的30%左右,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0%以下,收入来源被大幅削减,更尴尬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的倒挂。
![]()
很多人觉得挂号费、诊疗费贵,可实际上,这些直接体现医护人员价值的费用,长期处于偏低水平,比如普通门诊挂号费大多在10到20元,专家门诊50到100元。
而医护人员为患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所付出的时间和专业成本,远不止这个价格,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检查费、耗材费因为成本透明,定价相对合理。
这就造成了劳务不值钱,耗材更值钱的怪现象,医院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增加检查项目,这又让老百姓觉得看病贵,陷入恶性循环。
![]()
资源错配与风险叠加的双重压力
除了收支两端的核心矛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医疗纠纷带来的风险,让很多医院的运营雪上加霜,尤其是基层医院,更是举步维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专家云集、设备先进,患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号难求,甚至要提前几周预约,而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却常常门可罗雀,医生护士没事可做。
![]()
医疗纠纷带来的经济和声誉损失,更是医院的不定时炸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任何治疗都存在风险,即便医生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也可能因为患者个体差异出现意外。
可一旦出现问题,患者和家属往往会选择通过纠纷来维权,医院为了平息事态,大多会选择赔偿,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立医院平均每家因医疗纠纷支付的赔偿费用达到35万元。
![]()
部分大型医院甚至超过100万元,这些赔偿费用不仅直接减少了医院的利润,还会影响医院的声誉,进而影响患者就诊选择。
更重要的是,频繁的医疗纠纷让医护人员倍感压力,很多医生在诊疗时变得保守,不敢尝试有风险的治疗方案,这既影响了医疗水平的提升,也间接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觉得医院亏损就是经营不善,其实不然,公立医院的核心定位是公益性,盈利从来不是首要目标。
![]()
就像社区服务中心一样,它的价值在于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是赚钱,医院也是如此,它承担着保障公众健康、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普及医疗知识等社会责任。
这些责任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亏损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益性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看病贵是合理的,而是要区分必需的医疗成本和过度医疗带来的额外支出,前者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基础,后者才是需要改革的重点。
![]()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老百姓看病贵与医院亏损的矛盾,不是简单的谁黑谁白,而是医疗成本、调整调控、资源分布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笔医疗账,既关系到每个家庭的钱包,也关系到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改革,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一系列医疗改革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DRG付费改革让医院从按项目收费变成按病种付费,倒逼医院规范诊疗行为,减少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的患者量逐渐增加。
运营压力得到缓解,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则在逐步提高医护人员劳务费用,让劳务值钱成为现实,这些改革或许不会立竿见影,但正在慢慢理顺医疗行业的逻辑。
![]()
对老百姓来说,未来看病可能不会立刻变得便宜,但会更透明,每一笔费用都有明确的去向,每一次检查都有合理的依据。
对医院来说,也不会再陷入既要公益又要盈利的两难,能够在合理的利润空间内,更好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推进都值得期待,毕竟,我们最终想要的,不过是生病时能放心就医,医院也能稳健运转,让这份守护生命的事业,长久而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