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举行会晤的温馨画面仍在全球媒体间流传时,华盛顿的政治决策者嗯却再次给双边关系蒙上了阴影——刚刚,美国国务院已正式决定批准价值3.3亿美元对台军售计划。
![]()
也是在本周,通用汽车、特斯拉的美国工厂宣布“全面排除中国制造的零部件”的新举措,让短短一个月前的外交暖意迅速冷却。这就是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美方总是不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不停地制造麻烦。
面对“缓和总是短暂的,摩擦总是不停出现”的中美关系新常态,中国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应以大豆、猪肉、能源、稀土等为常规性反制措施,在美方每次的挑衅时给予及时、精准的回应。
大豆,应成为这场博弈中不容忽视的筹码
有读者提出疑问:中国每年进口约1亿吨大豆,其中来自美国的约2500万吨,如此高的占比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去美国化”;如果美国大豆价格足够便宜,我们为什么要减少购买,伤害自己呢?
南生认为这是好问题,接下来将用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让网友们看看实际情况:今年1至10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到9568.2万吨,同比增长6.4%的背景下,进口总金额却同比下降了5.4%。
其中,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实现了7000万吨的突破,暴增至7081.4万吨。而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却暴跌至1682.08万吨——实际上这是前8个月的数据,因为9月和10月的进口量为零。
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对比,巴西大豆的到岸均价为每公斤3.17元,而美国大豆却要每公斤3.3元——这些都是不含关税,但包含运费和保险费的到岸价格,明白无误地表明:在纯粹的市场竞争中,美国大豆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
呵呵,巴西方面敏锐地捕捉到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商机,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积极拓展中国市场。这正是中国能够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的关键所在——既满足了国内庞大的饲料需求,又节省了宝贵的外汇支出。
这种双赢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基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重塑的必然结果。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的最新预测显示:到2026年,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将新增172万公顷,达到创纪录的4906万公顷,总产量也将攀升至1.776亿吨的历史新高。
![]()
从更长期的产业规划来看,巴西大豆种植面积有望突破5000万公顷大关,峰值可能达到5500万公顷,年产量有望冲击2亿吨的天花板。考虑到巴西国内大豆消费量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其出口潜力将得到空前释放——预计明年出口量就将激增至1.2亿吨,未来甚至可能接近1.5亿吨。
如此庞大的供应量将流向何处?答案不言而喻:全球唯一能够持续吸纳这个数量级大豆进口的市场只有中国。
网友们,当今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乌拉圭等主要出口国都在激烈争夺中国订单,这使得中国在大豆贸易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和战略选择空间。
在此背景下,既然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并不具备竞争力,中国为何要违背市场规律增购美豆呢?更重要的是,在大国博弈的框架下,大豆贸易完全可以成为一张灵活而有效的外交牌。
具体而言,中国可以确立“基准采购量+弹性调节”的策略:当美方采取挑衅行动时,中方可以宣布在原定2500万吨的年采购计划基础上,削减100万吨配额;若美方继续升级摩擦,则可进一步削减50万或100万吨。
它每挑衅一次,我国就在原计划基础削减一定数量的采购量。而这些从美国转移出来的采购额度,可以立即投入国际市场公开招标,或直接转化为对巴西等友好国家的订单。
这种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遵循了市场规律,又体现了国家意志;既保障了国内供应链安全,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通过将贸易流动与外交表现挂钩,中国可以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向美国传递清晰而坚定的信号。在全球大豆供应多元化的今天,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底气将经济杠杆转化为外交影响力,而这正是成熟大国应有的战略智慧。
为了防止被巴西“绑架”,我国也需要两手硬
![]()
也就是进一步拓展大豆进口的渠道,在保持南美市场热度的同时,应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非洲各国。非洲大陆的农业生产潜力非常巨大——由于起步相对较晚,非洲大豆种植可以直接采用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中非之间长期友好的政治关系为农业合作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因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而导致的贸易风险。从国民喜好来看,非洲大地还没有被转基因技术占据,鼓励他们种植与出口非转基因大豆,难道不好吗?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拓非洲大豆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非洲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物流体系尚不完善,局部地区政治稳定性存在变数,成本由此偏高等,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战。
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提前布局、长期投入,通过帮助非洲国家建设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我们不仅是在改善当地发展环境,更是在为未来稳定可靠的大豆供应通道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中国大豆自给率长期偏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国内生产。恰恰相反,在适度进口与国内扩大种植面积之间找到平衡点,正是我们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智慧所在。
国内大豆产业或许难以满足1亿吨的消费缺口,但存在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越简单的自给率数字。它既是应对国际价格波动的缓冲器,也是与主要出口国进行价格谈判的筹码,更是在极端情况下维持国内养殖业基本运转的生命线。
近年来,中国在提升大豆自给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通过培育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创新模式,中国大豆单产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规模化、机械化的大豆种植基地展现出科技农业的威力;在黄淮海平原,复合种植模式让一块土地收获两种作物,实现了粮食安全的"双保险"。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更重塑着中国大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正在为中国大豆产业注入新的动能。国内科研机构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抗病、耐逆大豆新品种相继问世。
![]()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为提高单产开辟了新路径,更使中国在大豆种业这一农业"芯片"领域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当我们手握这些关键技术时,在国际大豆贸易中也就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