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北京建工承建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这座中国最大容量的“种质方舟”即将迎来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阶段。
![]()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脚下,紧邻香山卧佛寺、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项目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部设有科研及展览交流用房和低温种质存储库。据北京建工项目经理郑双青介绍,项目内设多功能展厅与报告厅,未来既可用于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又可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普及种子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项目建成后,将遵循“广泛收集、科学保存、深入研究、永续利用”的方针,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打造可以比肩挪威斯瓦尔巴、英国千年种子库、新加坡植物园等知名种子库,集种子收集、保存、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种子资源库,有效丰富国家植物园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增强植物迁地保护核心功能,提升种质繁育科研能力,实现各类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同时还将作为国内外种子资源保护与研究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促进国际间的深度合作与广泛共享。
![]()
“项目的种质库区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保存单元既可独立运行又能协同工作,从种子采集、分拣、装瓶,到入库、储存、出库,实现智能化操作。机械臂、二维码追踪、智能分拣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确保了种子资源的安全与可追溯性。”郑双青介绍,项目高度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为施工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今年初春,承担施工任务的北京建工项目团队跑步入场,开启工程施工。
“项目属于山边工程,地形地貌坡度大,建筑物标高复杂,施工难度大。针对这一情况,项目团队通过采用永久性支护结构,既保护了山体稳定,又防止了山岩水对外墙的侵蚀。同时,项目也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采用种植屋面与绿化景观,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郑双青介绍。
项目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钢屋面”结构,建筑风格力求与园内自然风貌相融合,打造和谐低碳、开放共享的绿色建筑。因项目靠近山体,西高东低,高差约7米,且距离国家植物园内展览温室、牡丹园等核心景区较近,施工难度大,项目团队精心组织施工交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遵循“分段作业、各工序分阶段穿插”的原则进行总体安排。面对复杂结构形式和高装配率要求,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采用预制柱、桁架楼层板等新型结构体系,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严格把控了施工进度。同时,项目团队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现场还通过巧妙搭设脚手架,在狭窄的施工现场保留了一棵240年的古油松,工程建成后,这棵古松将作为种质资源库正门的“迎客松”成为建筑环境的一部分,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内涵与观赏价值。
郑双青介绍,主体结构封顶后,项目团队已迅速投入外立面幕墙、机电设备安装及室内装饰装修交叉施工阶段,进行外幕墙安装施工、大悬挑双曲面造型复杂的金属种植屋面施工及室内二次结构砌筑施工等多项任务,项目预计于2026年5月中旬完成外檐施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胡克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