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又能让我继续带来现场感更强的报道,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
十月十三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一起车祸画面像刀一样割在人心上。视频里,车身翻滚、燃烧、旁人撕心裂肺的救援声,短短几十秒,把所有人都拉进了那个无法挽回的瞬间。多位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那辆小米汽车先是来回摇摆。有人等红绿灯时,还听到车内有人大声吼叫。之后车辆明显失控,先撞上中央绿化带,随后腾空翻滚到对向车道并起火。目击者说:“车速在150码左右,到了路口为躲避右转车辆向左打方向盘就失控了。”也有目击者称:“小米汽车疑似闯红灯撞上一辆网约车,碰撞后腾空翻滚,很快就烧起来了。”
![]()
更让人揪心的,是救援过程。那一刻路并不冷清,许多人下车,毫不犹豫冲上前去砸窗救人。几位好心司机没有工具,徒手猛砸车窗,手被砸到流血也没能打开。后来有人找来石头、铁锤,又有人跑回车拿灭火器,结果小瓶灭火器对迅速蔓延的大火无能为力。看到这里,我的手都颤了。救援人员赶到后,用水枪压制住火势,最终用电锯切割车身,才把救援程序往前推进一步。可那位被困在主驾驶上的司机,已经不幸遇难了。附近居民拍下了全过程,画面里每个人的无奈都写在脸上。参与救援的一位白发司机说,从翻车到铁板手破窗,不到一分半钟,但无力已成事实。
![]()
这起事故带来的焦虑,不只是对个别品牌的指控。群众在问: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怎么会出现车门打不开、起火迅速的情况?类似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资料里提到,近期美国也有一起针对特斯拉的诉讼,父母指控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导致他们的女儿在车祸中无法逃生而死亡。这些事件让公众对“车内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感。
![]()
我的几点观察与呼吁。首先,汽车企业在产品设计时,必须把“可逃生性”列为硬指标。机械释放装置、断电后车门应能手动脱困、车载灭火与电池隔离技术,这些都应成为常态化的安全配置。监管部门应加快对碰撞后电池热失控、车门失灵等问题的技术评估与规则制定。消费者也该有权获得更透明的事故数据与技术说明。关于这起事故,小米汽车尚未就事故作出回应,相关原因尚有待权威机构调查与通报,暂无相关信息可以确认具体技术细节。
![]()
另外,我得说一句给每个开车的人。速度不是英雄的证明,遵守交规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案发现场有目击者回忆司机“大声喊叫”、车辆“摇摆不定”,这类细节值得深思。开车请收敛一点冲动,别把生命赌在那一瞬的判断上。
![]()
制度层面要推进几点:改进车辆强制安全验收标准、建立事故快速信息公开机制、推动车企对紧急脱困设计开展第三方评测、提升道路救援与消防的快速反应与工具配备。救援资源若能在黄金分钟内更有效到位,或许结局会不一样。我们不能对“可能的改进”永远停留在感叹上。要让悲剧变成制度与技术进步的催化剂。
![]()
结尾我想把镜头放回当时那些冲上去救人的普通人身上。有人手被砸破了、有老人拼命用铁锤、有司机泪流满面。那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很沉重。每一次痛苦的回放,都是对行业、监管、社会的一次警醒。
大家怎么看?你是否也看过那段视频,有什么第一感觉?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欢迎转发,让更多人关注车内安全这件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