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是造福公众的善举,但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一些打着“医学权威”旗号的内容逐渐变味。近期,的出台,既是对乱象的及时纠偏,也为老年人筑起了一堵健康科普信息防火墙。
针对“神医”“神药”等营销乱象,清单以禁令回应,严禁借科普之名行推销之实。如今,一些医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快速积累粉丝,却在“涨粉”背后逐渐偏离专业底线。有医生在“科普”中植入“神药”推广,或夸大某疗法的效果。对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披着科普外衣的营销极具迷惑性,极易导致花了钱还耽误病情。清单明确,不得虚构病例、夸大治疗效果、炒作“神医”“神药”;同时规定,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推销和销售医药产品、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这正是打击此类现象的一记重拳。
面对患者隐私泄露风险,清单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老年人筑起防线。以专业之名获取信任,更应以敬畏之心守住隐私边界。一些医务人员在视频中展示诊室画面,甚至无意间拍到患者面孔,这不仅违背医德,也让部分老年人陷入“被看见”的尴尬。为此,清单提出,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展示可识别身份的图片或影像。
清单要求医务人员恪守专业边界,以切实防范对老年群体的信息误导。清单规定,不得宣传与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旨在杜绝诸如“口腔医生讲解心脏病”等行业乱象。部分科普内容虽非故意误导,但为迎合大众兴趣而偏离专业轨道,无形中削弱了医疗信息的严谨性与权威性。尤其对难以辨别医生专业资历的老年群体而言,此类越界言论易形成认知偏差,进而干扰其科学就医决策。
清单直面人工智能(AI)滥用乱象,强制要求“验伪标签”,为老年人辨识内容真伪提供醒目路标。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一些医务人员或运营团队将内容交由AI撰写,既无验证,也无标识。清单要求不得滥用AI技术,并应加注明显的AI生成标识,是对老年人的有力保护。不是每一个观众都能分辨真伪,尤其是长期依赖手机获取资讯的老年群体,更需要借助外力帮其守住“内容可信”这一底线。
健康科普不能成为“营销外壳”或“人设包袱”。对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获取正规知识渠道有限的老年人而言,互联网健康科普本应是他们与专业知识连接的一道桥梁。但若这道桥梁沦为商业流量的跑马场,老年人将被误导、被消费、被伤害。让健康知识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才是科普的价值所在。每一位老年人都应在科普中感受到专业的温度,而不是商业的套路。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
来源:老年健康报
文:尤颖康(媒体人)
策划:郑颖璠
编辑:马杨
校对:于洋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