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实践充分表明,文化“两创”是一项从理念到机制、从保护到创新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引导而不包办、群众参与而不被动、市场运作而不失控。
文|王雅柳
初秋的莱芜,文化脉搏强劲跳动。一场广场舞大赛汇聚四百舞者热情共舞,一座非遗工坊带动三百余人就业增收,一批文化项目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些生动景象,正是莱芜区深化文化“两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真实缩影。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出历史的静默,成为驱动莱芜发展的新引擎。这条转型之路,既倚靠深厚的资源禀赋,更考验区域的治理智慧与创新魄力。
文化“活”起来,关键在“用”起来
莱芜文化家底丰厚。据统计,全区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61项,约占济南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涵盖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等多个门类。然而,资源不等于资产,遗产不等于活力。莱芜并未止步于“保护”,而是致力于让文化“有用武之地”——能够被看见、被体验、被消费、被传承。
![]()
从嬴城遗址的安防工程、齐长城(锦阳关段)的保护利用,到革命文物修缮与红色文化村落打造,莱芜在文化硬件投入上不遗余力。齐长城博物馆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天上的街市”获评山东省“最美乡村文化空间”,马鞍山清宁康养小镇改造提升旅游道路26公里,建成特色民宿50套——这些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文化功能的重塑与激活。
更值得关注的是,莱芜拒绝将文化“锁在柜子里”,而是积极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把长城变为研学带,将革命旧址转化为党史课堂,让非遗工坊成为就业平台,真正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依托齐长城沿线文化资源,莱芜积极推进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串联锦阳关、青石关等重要节点,开发文化驿站和研学路线,构建“可看、可玩、可吃、可购”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使文化变得可触可感、亲近自然。
![]()
非遗产业化:从“活下去”到“活得好”
非遗传承最忌脱离市场和后继无人。莱芜的破解之道,是将非遗融入产业链,使其不仅有人愿学,更有人愿买,让传承人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与社会尊重。
高庄传统文化宣传体验基地便是一个典型。总投资800万元,设置20余个功能模块,集中展示锡雕、葫芦烙画、面塑等十余类非遗工艺产品。
但其价值远不止于展示——基地引进企业资源,采取“订单记工、按件结算”模式,带动300余名妇女参与手工艺制作,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真正让非遗成为“饭碗”。
同时,“非遗+旅游”“非遗+电商”“非遗+教育”等融合模式的推行,助力传统文化跳出展柜、走进生活。莱芜已推出17条非遗研学路线,每年开展研学活动超260次,吸引近3万学生参与;“非遗游园会”“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品牌活动,有效提升非遗能见度,重塑文化消费模式。
此外,莱芜还打造非遗工坊11处,培育锡雕、泰顺斋等非遗企业及经营业户90余个,年产值约4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从“小而美”到“精而强”的跨越。
![]()
文化惠民:群众唱主角,服务数字化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人、感染人、塑造人。莱芜积极推动文化服务从“政府配菜”转向“群众点单”,由“单向输送”变为“双向互动”。
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是基础保障。全区已建成15个街镇综合文化站、861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7家“泉城书房”、4家“莱芜书房”嵌入城市角落,“十五分钟阅读圈”成为现实。“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姓春晚”等年均超千场活动,让群众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参与”。
更为难得的是,莱芜敏锐把握数字化趋势,构建以文旅云、抖音、微信为主的新媒体矩阵,推出“线上戏曲课堂”“非遗手作直播”,实现“群众点单、政府派单”,精准对接多元需求。2024年以来,该矩阵发布信息6000余条,阅读量突破3000万次。
莱芜还注重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服务:为老年群体开设“线上戏曲课堂”,为青少年打造“非遗手作直播”,依托惠民演出等形式将优质资源精准输送至偏远乡村和新业态群体,实现文化惠民如细雨润物、滴灌到人。
莱芜的实践充分表明,文化“两创”是一项从理念到机制、从保护到创新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引导而不包办、群众参与而不被动、市场运作而不失控。
莱芜正在用行动回应一个时代之问: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不仅“活下来”,更“活得好”“活得新”?其探索揭示,唯有让传统深植于当下的社会土壤,文化才能持续发声发光,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