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周尤
![]()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持久战,要围绕当前发展大局来推进工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随后,市委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等工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然而长期以来,“小马拉大车”的困局、文山会海的积弊、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消耗了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宝贵精力。如何破解这一治理难题?重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权责重构为核心,推动基层减负从“物理压缩”走向“化学增效”。
从万盛经开区的“权责清单”到北碚区的“会议智管”,再到巴南区的“反向评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会议少了、检查少了、责任清了,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让基层从“被动接盘”转向“主动治理”,从“忙于应付”回归“服务本位”。
![]()
“责任状”变了,“共同体”强了——
从“层层加码”到“权责对等”
![]()
基层干部减负了,创造力更多释放出来。图为10月27日,万盛经开区东林街道清溪桥社区开展重阳节敬老主题活动。通讯员 王泸州 摄/视觉重庆
曾经,万盛经开区东林街道办事处曾祥东主任的柜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责任状”。“最多那年,有18份。”他一边翻着台账本,一边摇头苦笑。“环保达标、安全生产都要街道‘兜底’。我们一没执法权,二没专业人,怎么兜?”
那时的基层,像个“万能接盘侠”。权责模糊,任务层层转嫁,街道干部整天忙于协调、填表、开会,真正走进群众的时间,反而少了。
转机,来自一张“清单”。
“不能再这么糊里糊涂地下任务了。”针对权责边界模糊的痛点,万盛经开区纪工委监察室锚定“权责对等”核心,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依托现有政务数据平台搭建“属地权责大数据管理模块”,推动建立“属地事项责任清单”制度。
他们搭建起一个“属地权责大数据管理模块”——名字有点技术,作用却很实在:把市场监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12个重点领域、89项事项,谁主办、谁配合、怎么办、多久办完、办不好怎么追责,统统列得明明白白。
基层干部点开政务系统,一目了然。“就像有了导航,该走怎样的流程,每个环节该哪个部门负责都清清楚楚。”区纪委相关人士说,从技术层面堵住责任转嫁漏洞。
光有清单还不够,为确保清单落地,区纪工委监察室依托该模块同步开展“权责对等”专项监督,通过大数据比对责任状台账126份、分析基层干部走访反馈数据230条、复盘事项办理流程89件,精准锁定部门转嫁责任问题23起,撤销“消防安全属地全兜底”“企业合规性审查由街道牵头”等不合理责任状8类。
监督推动下,成效立竿见影:企业环保检测职责明确划归区生态环境局后,镇街仅负责日常巡查和信息上报,相关问题整改效率从平均20天压缩至5天,提升幅度达75%;2025年上半年,通过大数据统计,全区基层“推诿扯皮”投诉量降至6件,同比下降89%,基层干部得以从烦琐协调中解脱。
责任清了,人解放了,基层的创造力也回来了。
区纪工委监察室依托“属地权责大数据管理模块”,督导基层创新协同治理模式。东林街道“党建引领·N力量赋能”治理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区纪工委监察室通过模块实时监测基层事项办理数据,精准发现跨部门协同堵点,推动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整合辖区内区属部门派驻机构、国有企业、物业公司、退休党员志愿者等12类“N力量”,建立“权责清单+资源清单+需求清单”三单对接机制,形成“网格发现—社区吹哨—街道协调—部门报到”的闭环流程。
今年8月,东林街道清溪桥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辖区老工矿片区3栋居民楼因地下管网老化出现污水倒灌,影响120余户居民生活。
网格员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至社区,社区通过政务系统提交协调申请,街道依托“属地权责大数据管理模块”快速匹配责任主体——区城管局负责管网改造施工,区住建局协调施工保障,街道承担群众沟通和秩序维护职责。
不到1小时,区城管局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勘查;3天内,施工方案完成公示并获居民认可;15天内,老化管网全部更换完毕。“以前这种事,跑断腿也未必能这么快解决。现在有了大数据赋能,责任清、流程顺,问题解决又快又好!”清溪桥社区党委书记雷长会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目前,在区纪工委监察室的监督推动和大数据赋能下,东林街道通过“N力量赋能”模式累计解决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停车位规划等民生实事127件,跨部门协同事项占比达68%。今年以来,全区镇街与职能部门通过大数据模块协同办结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等重点事项156件,平均办理耗时从12天压缩至4.5天,群众满意度达96%。
基层不该是责任的“终点站”,而应是治理的“发动机”。
如今,在大数据赋能下,万盛经开区基层减负成效显著,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全面提振。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大数据监督与智慧社区平台的融合,推动基层减负从“物理变化”走向“化学反应”,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会议精简了,政策落实快了——
从“层层开”到“合并开”
此前,北碚区“会议智管”后台电子屏幕弹出一条预警提示:“检测到‘党员教育培训会’与‘新兴领域党建部署会’参会人员很多是重合的,议题存在交叉,建议合并召开。”
值班同志收到信息,迅速查看大数据分析报告后发现,这两场会原本分别安排在周三上午和下午,参会人员基本是同一批社区书记和党务干部。
于是,值班同志迅速将“议题存在交叉,建议合并召开”的建议转给了办会单位。
“以前这种会一般是分头开,现在系统直接提示可以合并,省时省力。”办会单位的负责人查看系统分析报告后,很快调整方案,将两个会议合并为一场综合性党建工作会议。
结果,原本需要两个半天、几十人连续参会的安排,压缩为一场会议。参会人员不再来回奔波,会议内容也更聚焦、更务实。
“会议智管”,是北碚区自主研发的一款数字化办会监管平台。它的诞生,源于基层干部“忙于办会、疲于奔会”的真实痛点。
过去,北碚区在纪检监督和巡察中发现,不少单位存在“会议重叠、内容重复、人员重合”的问题。有的干部一天赶两三场会,落实工作的时间就很少。
“能不能用技术手段,把会议‘管’起来?”北碚区开始探索用数字化的方式,为会议“瘦身”、为基层“减负”。
于是,“会议智管”系统应运而生。
平台设置了“会议资料全过程管理”模块。会议通知、材料上传、参会回执、签到等,全部线上完成。参会人员可以提前看材料、提前做准备,开会时间大大压缩。
更智能的是,系统内置了AI算法模型,能自动比对会议主题和参会人员数据,抓取“多头通知、重复参会”等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比如,同一批人、同一类内容,系统会提示“建议合并”;会议规模超标,系统会亮“黄灯”;会议数量超出年度计划,系统会显示“红色预警”。
过去,基层干部最怕“临时会”“重复会”。现在,会议从“人跑会”变成了“会找人”。
通过“渝快政”数字工作台,各单位一键接收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线上反馈办理情况。系统还会自动跟踪:谁没及时签收、哪些任务临近期限、是否存在延误风险……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发出提醒。
“以前开会布置任务,回头就忘了谁负责、啥时候交。现在全程留痕、自动提醒,落实效率高多了。”一位镇街干部这样说。
平台还与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数据打通。系统能智能分析各部门、各镇街的日常会议和贯彻落实情况,精准找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评估落实效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为了从根本上控制会议数量,北碚区还建立了“三色预警”机制。
每年初,各部门上报年度会议计划。系统根据计划数,实时监测会议召开情况:会议数未达到计划80%,显示绿色;超过80%未达100%,显示黄色;超过100%,显示红色。
北碚区纪委监委通过这个系统,动态监督各级单位开会情况。对“超量、超开、超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单位,进行通报约谈。
“以前开会随意性大,现在有了‘红黄绿’三色灯,谁也不敢随便加会、超会。”一位部门负责人坦言。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2024年下半年“会议智管”系统在全区推广以来,会议数量同比减少25%;“一把手”参会次数同比减少15%;会议时长平均缩短30%;会议材料印制成本下降80%以上。
更重要的是,干部的时间被释放出来,更多地投入到一线工作和群众服务中。
“现在开会少了、短了、精了,我们有更多时间下社区、跑现场,解决问题更及时了。”一名街道分管负责人笑着说。
目前,该应用已在“渝快政”App上线,全市各区县均已投入使用。“以一域服务全局”,这套为基层减负的智慧办会模式,正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效应。
检查督查少了,跑腿办事多了——
从“多头检查”到“严控数量”
“上个月主管部门反馈了5个问题,针对性很强,我们很快就整改完了。”近日,谈到现在的人居环境整治检查,巴南区石滩镇产业发展岗干部彭行军高兴地说,“这项检查的方式转变了,频次也大幅度减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
之前的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让彭行军疲于应付。“以前,上头一来检查人居环境整治,动辄反馈几十上百条疑似问题,针对性不强,真正通过整改达到理想效果的寥寥无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现场核实等琐事上。”彭行军说。
过去,在巴南区,人居环境整治检查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现在改为主管部门相关人员拍摄记录突出问题,再上传至基层治理系统,反馈到镇街整改,极大减轻基层负担。
这个改变得益于“基层反向评价机制”。
针对基层减负工作,巴南区纪委监委建立基层反向评价机制,定期向各镇街、村(社区)发送二维码,邀请基层干部以不记名方式向区纪委监委直接扫码反馈区级各部门单位一段时间内为基层减负的实际成效和存在问题。
今年1月,区纪委监委收到23个镇街1200余名党员干部的评价反馈。针对这批评价反馈,区纪委监委详细梳理分析后发现好评1项、差评4项。
“好评为‘违规下放事权事项问题得到根本纠治’,经过前期治理,区级部门不得随意向基层摊派下放应由本部门本单位开展的工作事项,4项差评则集中在部分单位督查检查次数较多、考核较多等方面。”巴南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在督查检查方面,基层反向评价的问题集中在检查次数多、检查随意性大以及重复检查上。
以人居环境督查检查为例,有基层干部反映,主管部门安排第三方机构每个月都要到村(社区)检查,发现一处问题就提交一张图片给所属镇街,一场检查下来,少则两三百张图,多则四五百张图。
“核实并处理这些图片反映的问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绝大部分又是常见问题,比如哪里有几袋垃圾未清理,哪里有一块宣传展板陈旧没有更换等等。”一名经历过的干部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对待这些常见问题,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分轻重缓急处理,但由于检查反馈问题多、整改时间紧,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停下其他工作抽出时间和精力先去处理,耽搁了为群众办理更重要事情的时间。
靶向监督,系统施治。巴南区纪委监委一边将基层干部的反向评价汇总情况交相关纪检监察室,督促涉及部门立行立改,另一边就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区委报告,推动各部门单位落实基层减负主体责任,在全区层面上制定《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形成5方面21条整改措施。
在督查检查事项方面,由区委督查办等单位牵头,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严格执行计划备案管理制度,除应急类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工作特殊性较强的督查检查事项外,其余督查检查事项全部以计划形式报区委督查办审核,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形成全区督查检查年度计划总清单,未纳入总清单的,原则上不得擅自开展;对确因临时需要,但在计划外的督查检查事项,实行“一事一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在区纪委监委督促下,区委督查办每月下旬收集下月全区计划外督查检查事项,并整合职能相似、时间相近或对象为同一单位的事项,统筹组织跨部门联合督查检查,于下月初统一发布,有关基层单位未收到区委督查办发布涉及本单位的督查检查事项可不予受理。前不久,就有一区级部门因未提前报备,擅自开展某项工作检查,被叫停并责令整改。
今年以来,巴南区已将30余个区级部门单位牵头开展的29项督查检查事项纳入总清单,并严格执行“不在部门文件、领导讲话等中设定考核事项”的规定,指导相关部门及时撤回、修改相关文件6份。
为推动基层减负,巴南区纪委监委还督促相关部门将违反基层减负相关规定的事例纳入区委常委会定期通报,截至目前,已通报16期、查找问题41个。同时,坚持查办案件是最有力度的监督,今年以来,区纪委监委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9件3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4人,并强化案件通报,提升震慑效应,推动基层减负进一步见到实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