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千光年俱乐部对话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
1957年10月4日,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一个直径约58厘米的金属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
它在轨道上仅仅运行了21天,却打开了人类追逐星辰大海的大门。
66年后,一颗叫“地卫智能应急一号”的人造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和当年的金属球最大的不同是,这是一颗带“大脑”的人工智能卫星。
2021年,温卓明在杭州成立了一家太空智能技术公司“地卫二”。在他的设想里,地卫二将设计制造人类最大的行星级太空机器群落,并把人工智能带上太空。
![]()
![]()
把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2023年8月10日12点03分,“地卫智能应急一号”人造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
它由地卫二历时一年多联合研制,是中国首颗以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简单地说,这是一颗带“大脑”的计算卫星。
![]()
从温卓明成立地卫二公司,到第一颗带“大脑”的计算卫星成功上天,用了两年时间。当时太空计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概念,直到今年。
刚过去的5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了一组共12颗计算卫星,这是之江实验室发起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意味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从68年前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到目前大家熟悉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三种: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体计算星座”的卫星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而是第四类人造卫星,也就是计算卫星。
传统卫星像在太空里“放风筝”,因为自己无法处理数据,只能将数据传回地面的数据处理中心后进行解析,中间还要受限于地面站资源、传输带宽等因素,最后真正能提取的有价值的数据并不多——有一些可能还会因为缺乏时效性而成为无效信息。
计算卫星就是一颗自己会思考的卫星。比如“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拥有大百亿级的晶体管数量,每秒可以执行80万亿次浮点运算(最新算力提升到了400万亿次浮点计算),能够实现语义理解、在轨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大模型推理等星上AI能力。
以处理1万平方公里卫星图像为例,“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智能卫星只需要几个小时在轨处理,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对应的是传统卫星需要180天。
![]()
地卫二智能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成果“太空之弦”画面
![]()
首家以主体单位身份
参与国家探月工程的民营企业
2002年,温卓明从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电子专业毕业。
这个学院前后出过两个广为人知的人物,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段永平,一个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温卓明从小痴迷于化工,小时候的他本来立志报考浙大化工专业,最后阴差阳错报考了计算机和信电。
2002年,刚毕业的温卓明正儿八经地赶上了一个历史性时刻。随着中国联通CDMA网络正式放号商用,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正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
恰好此时温卓明入职中兴,参与了中国通信史上里程碑事件——拿下中国联通CDMA大单的中兴,在泉州设计和建造了当时全球容量最大的CDMA站。
离开中兴后,温卓明决定自己创业。他把目光投向一个更细分和感兴趣的领域:航天。当时,卫星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也有不少成熟的卫星公司。在2021年创立地卫二时,温卓明给这家公司定了两个标签:用AI重做航天、关注国际市场。
此时,距离ChatGPT横空出世还要很久,深度学习的天空布满阴霾。当时几乎身边所有人和行业内人士都劝他:不要这样搞,搞不起来的。甚至还有人认为他开了一家骗子公司。
不过温卓明坚定地认为,卫星跟最新的技术相结合,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
因为自带大脑,AI计算卫星可以及时反馈今年农作物产量怎么样,缺不缺水,有没有病虫害。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测今年风力发电量、光伏发电量等。未来,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们认为,将来是一个太空群落,也就是机器人群落,在太空里做生产、发电甚至去采矿。”在温卓明的设想里,AI是卫星的大脑,卫星上的相机相当于“眼睛”,今后慢慢加上“手和脚”,卫星早晚会变成一个智能机器人。
今年4月,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由中东科技大学、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联合论证的挑战性环境智能探索机器人入选“嫦娥八号”工程国际合作项目,预计在2029年前后登陆月球南极。地卫二也是首家以主体单位身份参与国家探月工程的中国民营企业。
在近地轨道,地卫二利用AI卫星星座开始“上岗”。比如生态监测、灾害预警、资源普查,这些经验将成为月球项目最好的“训练场”。
![]()
能帮阿曼数树的太空应用商店
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一间普通的教室里,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一会儿是代码,一会儿是卫星数据。这些来自地理空间与空间技术系工程学院的年轻人,正通过一项开创性的国际合作,触摸着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科技。
肯尼亚是农业大国,超过六成人口的生计与土地息息相关。但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等问题,正严峻考验着传统的耕作模式。
在此之前,地卫二与肯尼亚航天局启动了一项“太空AI算法共乘计划”,即太空应用商店(Space App Store,下称“太空App Store”)。
类似手机里的App Store,太空App Store是一个太空应用程序的创新平台。即使因为条件有限用不起卫星的非洲国家,在经过地卫二的专业培训后,也可以共享和使用来自地卫二的AI卫星算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甚至还能亲手调用卫星数据,开发自己的太空计算应用。
借助共享的太空计算资源,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年轻人将机器学习与高分卫星影像结合,开发针对本土需求的AI算法,比如茶树与咖啡树分割、作物健康分析、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测、土地分类和土壤评估等。
在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阿曼,地卫二已经培养了近50位工程师。
去年9月,地卫二向阿曼国王交付了首颗中国制造的AI卫星,这也是地卫二的首个商业卫星及地面系统订单。
为了推进“碳中和”,阿曼需要统计本国一共有多少棵树,传统的做法是政府雇用人力一棵一棵去数,这样做不仅效率低,成本还很高。
2023年8月,地卫二与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达成卫星相关合作,地卫二为阿曼开发了一套AI算法模型,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教授带领学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开发,最终部署在中国的卫星上进行测量,结果准确率高达98.9%以上。
目前,地卫二在全球的合作国家超过40个。地卫二的“朋友们”主要集中在中东以及非洲,因为条件有限,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能力自己研发或购买卫星。
温卓明说,对地卫二来说,卫星不是最终产品,而是提供服务的工具。目前,已经有15个国家加入了太空App Store创新平台。“相当于把这些国家变成了一个个App的开发者,大家共享卫星资源,大大降低卫星的使用成本。”
文 | 沈积慧
VIEW MORE
@他们用AI改变了冠心病诊断 >>
@杭州“六小龙”首次同框 >>
@何同学打造的“寻牛神器”,藏着多大机会? >>
@ 科技圈顶流开启杭州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