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今年前8个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优良天比例77.1%。”在近期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立涛公布的数据令人振奋,该省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数字背后,是一场持续攻坚、以科技为刃的“生态保卫战”,其根本遵循,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绿色发展的高瞻远瞩与深远擘画。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绿色发展的脉搏,奋力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让国家重大战略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天更蓝:创新驱动“钢铁巨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为钢铁大省的转型之路点亮航标。
何立涛对此体会深刻:“对河北而言,推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区域绿色转型,科技支撑是重中之重,是关键变量。”
钢铁是河北的支柱产业,也是绿色转型的主战场。唐山东华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中控室里,董事长王贵全指着大屏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投入巨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广泛应用了AI(人工智能)优化控制、高效除尘脱硫等前沿技术,推动企业从传统的‘灰色制造’迈向高效的‘绿色智造’。”
科技如何精准支撑这场深刻革命?河北以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创A为指挥棒,实施“一企一策”,推动全流程、全链条绿色低碳转型。目前,该省56家在产钢铁企业已全部完成创A,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进度与规模领跑全国。
数字写下硬核答卷——
2016年以来,河北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超8200万吨,80余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秦皇岛港等港口煤炭运输全部实现“公转铁”“公转水”;累计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清洁取暖改造1200多万户,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同时,河北构建起覆盖密度全国领先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全国数据量最大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每日生成并分析超2300万条数据,通过AI大模型、在线监测“穿透式”诊断,实现精准溯源、靶向施治。
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科技组合拳,推动河北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69.3%。2024年,该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基准年下降63.8%,优良天数增加118天。如今,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河北人民的“基本款”。
地更绿:科技浇灌“千年秀林”
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里,松涛阵阵,阳光洒下,光影斑驳。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这是我们‘二次创业’的动员令!”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语气坚定地说,“科技创新,就是最强引擎。我们要让这片林海生态功能更优、综合价值更高、屏障作用更稳固。”
在距塞罕坝500多公里的“未来之城”雄安,“千年秀林”黄绿相间,风景别样美丽。
对于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公司总经理张永亮来说,2019年1月16日是个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视察时强调,“‘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我们要运用前沿科技,打造一个智能、绿色、创新的生态建设典范。”张永亮说。
一北一南,两片林海,映射出河北“科技兴绿”的同一番实践。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告诉记者,河北“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即扩绿、兴绿、护绿同步发力,让森林成为“粮库、水库、钱库、碳库”。
在扩绿提质方面,塞罕坝开展科技攻关,优化人工林结构,单位蓄积量达全国人工林平均值的2.76倍。雄安利用大数据管理2000多万株苗木,模拟自然森林,营造“异龄、复层、混交”的“千年秀林”。
在智慧护绿方面,河北在全省布设6000多个监测点位,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管护平台。塞罕坝更是颁布全国首部国有林场防火地方性法规,用科技手段保持“零火灾”,并广泛采用菌类生物防治等绿色举措。
科技浇灌的绿色之地,正牢牢筑起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河北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超过3000万亩,雄安森林覆盖率从设立初的11%提升至35%,河北承担的“三北”工程攻坚战任务完成近半。
水更清:技术焕新“华北明珠”
今年4月,白洋淀府河河口湿地被命名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这个集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厂”,正是白洋淀科技治水的缩影。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
“两句话,字字千钧。”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吕伟铭记于心:“我们要用最先进、最有效的科技手段,还淀区一泓清水。”
吕伟介绍,他们构建了“天空地淀”立体化感知监测网络,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白洋淀水质的“分钟”级实时监测,最短可在15分钟内完成上游来水预警。
针对内源污染,当地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清淤疏浚、退耕还淀和水系疏通的“科技手术”,累计清淤2700余万立方米,疏浚通道212公里,实现了“百淀连通”,保障了秀景通航。
在外源治理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当地建设了功能型河口湿地,构建起入淀水质缓冲屏障;运用视频监控、声纹识别等技术动态监测鸟类活动;实施鱼类增殖放流,逐步恢复“河—淀—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
经过系统性、高科技、全方位的治理,白洋淀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并连续4年稳定,野生鸟类增至296种,增加90种。青头潜鸭安家,中华鳑鲏鱼全淀分布,“水下森林”初现。今日,“华北明珠”白洋淀重焕光彩,以其清澈之水润泽着这座未来之城。
“十四五”以来,河北水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127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74.6%;2022年—2024年,劣Ⅴ类断面连续3年“清零”;京津水源上游水质优良率100%;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一泓泓清水正成为河北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是驱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动能。”河北省科技厅厅长龙奋杰表示,河北将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修复、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攻坚克难,让科技之光照亮河北绿色发展的前行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河北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