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第16期在马陆镇械谷举行,活动以“技术前沿分享+人才体系构建”为核心,为上海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注入新动能。
圆桌论坛上,上海广电计量公司总经理邓传月分享了公司搭建实验室时遭遇的一场真实“人才危机”,引发全场共鸣。
“实验室从零起步,每一步都是挑战,但最让我们措手不及的,是激烈到近乎残酷的人才竞争。”邓传月开门见山,她回忆道,当时一个关键技术岗位,因业内能熟练操作特定设备的人才屈指可数,公司不得不发动“电话攻势”,逐个联系、试图“挖角”。然而好不容易招到的新人才入职一个月,就被竞争对手以更高薪酬挖走。“这不仅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也给后续的招聘策略带来了困难。”邓传月坦言,这一案例让她和团队深刻反思,在芯片这样高度内卷的人才市场,仅仅依靠高薪“挖人”不仅成本高昂,更是不可持续的。
也是这次经历,促使公司的策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解决高科技行业的人才难题,必须跳出‘争抢存量’的怪圈。”邓传月总结道,“必须更加紧密地通过校企对接,与高校共同构建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现场,如何破解“高科技行业人才紧缺”这一难题成为圆桌论坛的焦点议题,来自政产学研领域的嘉宾围绕“校企政协同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主题展开探讨,通过多维对话达成共识:需构建“政府引导、高校育才、企业用才”的协同机制,即高校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夯实培养基础,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全周期培养,政府则聚焦政策保障与资源精准对接。
![]()
讨论中,业内专家学者除了探讨行业发展,也分享了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吉安努埃里奥·库尼贝蒂教授带来《分子传感的机器学习》专题分享,系统阐述神经形态纳米传感器在气体识别领域的创新应用。针对当下芯片“上车”的行业热潮,广电计量集团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陆裕东博士以《车规集成电路可靠性保证技术体系》为题展开深度分享,全面解读车规芯片在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关键要求,深入剖析测试流程中的核心逻辑与实践难点。
“活动中的前沿技术分享,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校企政协同育人的探讨让我明确了方向。未来,我希望能多多参与此类活动,无论是对于日后产业发展还是就业,都很有帮助。”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马瑞说。
![]()
作为上海培育积极活跃的集成电路生态圈的重要活动,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每期都会邀请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或海内外领军企业负责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生态等作深度分享报告。
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介绍,上海大学作为市属重点高校,始终紧密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布局。2025年,上海大学全面启动“1+3+N”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覆盖装备、材料、设计等关键方向,并联动数学、物理、力学、知识产权等多学科协同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我们近五年已向产业输送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967人进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10家核心制造企业,在相关企业校招与社招中占比位居高校首位。”张建华表示,“我们希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依托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基础,打造服务制造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据悉,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自启动以来,已累计邀请30余位院士专家、领军企业家开讲,吸引线上线下观众逾百万人次,成为产业技术交流与人才集聚的标杆平台。下阶段,嘉定区将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办好大师讲堂等品牌活动,搭建更多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接平台,为上海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汇聚智慧与力量。
![]()
活动还为上海市“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第33期广电计量测试专班优秀学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上海广电计量“紧缺人才实训教学基地”揭牌;同期举办了泛摩尔产业沙龙与企业参观环节,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对接。
撰稿:彭晓妍
编辑:杨玉洁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