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转自:黑龙江新闻网
![]()
长势喜人的五味子。本报记者 吴树江摄
□殷丽娜 王伟 本报记者 吴树江
初冬的鹤岗市东山区蔬园乡新发村,780亩五味子藤架如绿浪铺展,一串串饱满的红果缀满藤蔓,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采摘工人的指尖掠过藤条,熟透的北五味子便簌簌落入竹篮,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果香——这抹来自黑土地的“红”,正串联起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振兴产业链,让村民的日子跟着红果一起“红火”起来。
“周老板,你瞅瞅这果,果肉厚实、油籽饱满,今年的品质绝了,30多项检验全合格!”新发村北五味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在福手捧五味子,话语中满是底气。湖北农发中药材有限公司采购部负责人周国中俯身细看,捏起一颗鲜果轻咬,酸甜汁水在舌尖化开,当即点头:“这才是地道的北五味!”50万斤订单,当场敲定。
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藏着新发村15年的坚守。2007年,村民们带着土地、揣着积蓄抱团入股,从零散种植的“小打小闹”起步,一步步摸透五味子的生长习性。如今,合作社引进科学栽培技术,从剪枝、授粉到病虫害防治全程精细化管理,让曾经的“野浆果”变成了亩产超千斤的“致富果”。“我当初投了10万块钱入了20股,今年光分红就能拿50万元。”合作社理事刘焕军算起收入账,眼角的皱纹里都堆着笑意。
采摘现场的忙碌刚起,村里的烘干加工厂已热气腾腾。刚采收的鲜果被迅速运抵车间,倒入烘干设备中。“鲜果必须及时烘干,才能锁住药效和风味。”烘干基地负责人刘学英一边盯着温度表,一边指挥工人筛除果梗,“烘干、筛选、分装,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要把最好的品质交给客户。”从田间到车间,“当日采、当日烘”的高效流程,保障了产品品质,让新发村的五味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不能只盯着种,得往产业链下游走!”新发村党支部书记董春科站在藤架旁,望着连片的红果规划着未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带动全村半数以上村民参与其中,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更让大家共享产业红利。下一步,村里计划注册专属商标,并大力发展深加工,把一颗红果的价值挖透,让黑土地的“五味”香飘更远,让村民的腰包更鼓。
夕阳西下,藤架上的红果映着晚霞愈发鲜亮。在鹤岗的黑土地上,这颗小小的北五味子,正以酸甜交织的滋味,酿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