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6年的青岛露台,一张合影定格了梅兰芳与福芝芳的身影,他西装笔挺尽显儒雅,她旗袍裹身气质天成,手腕上那枚翡翠镯子透着温润,这张看似寻常的合影,藏着怎样的幕后故事?为何说它不止是恩爱见证更是责任担当?
![]()
这张照片拍摄于青岛东海饭店露台,42岁的梅兰芳和31岁的福芝芳在此留下了这张经典合影,照片里梅兰芳西装笔挺,福芝芳身着素雅旗袍,是梅氏夫妇感情与时代风貌的珍贵印记。
翻出这张泛黄照片,背面“芝芳同影”四字是梅兰芳的手迹,笔锋里藏着藏不住的温柔。
外人看这是避暑时的闲情雅致,实则梅兰芳心里装着大事,年底要在这儿办义演筹钱救灾,夫妻俩提前踩点,每一步都算着怎么帮灾区多筹些款。
![]()
那时候艺人义演常见,但像福芝芳这样把后勤算到骨子里的少见,省下的钱能买百袋面粉,对灾区来说是实打实的救命粮,这比合影里的风姿更动人。
梅兰芳穿西装不是赶时髦,是想让青岛观众觉得亲切,他知道救灾要靠所有人出力,自己先放下“名角架子”,这份心思藏在西装纽扣的细节里。
![]()
福芝芳的旗袍盘扣系到最上一颗,不是拘谨是体面,代表梅家出门办事,她得撑得起场面,三寸衩口的蕾丝丝袜,藏着旧时代女性的精致与坚韧。
那张照片后来被福芝芳珍藏多年,战乱时裹在棉袄里带走,不是惜命,是惜这份并肩做事的情谊,照片里的人,从来不是只顾风花雪月的伴侣。
![]()
梅兰芳的第一任妻子是王明华,1910年17岁的梅兰芳正值变声期,不能演出,又刚没了娘,整个人蔫蔫的,是祖母和大伯母张罗着娶了大两岁的王明华,不久又相继生下了一儿一女,叫大永和五十。
王明华进门就撑起家,那时候梅家不富裕,梅兰芳一件羊皮袍穿得露了皮板,她连夜缝补,加了层里子又能穿两年,更难得的是,她懂戏,还能帮着出主意。
![]()
《嫦娥奔月》里嫦娥的打扮,老规矩是短裙系在袄里,王明华看了古代美人图,说这样不飘逸,改成外系长裙,加了丝绦花围,一下子就成了经典样式,头面也是她设计的,披发加丝绒“头把”,比原来精致多了。
梅兰芳成了名角后,王明华担心他染上恶习,决定陪在梅兰芳的身边,那时候女人进戏馆后台是伤风败俗的事,她毅然做了绝育手术,女扮男装去后台,守着丈夫,帮他挡掉那些不三不四的人。
![]()
可是谁也没想到,1921年一场麻疹病夺走了王明华儿女的性命,这让原本幸福安宁的一家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后来王明华无奈只好同意梅兰芳再娶一房妻室生儿育女。
梅兰芳的第二任妻子福芝芳进门时,心里是揣着底的,梅家说了,梅兰芳肩祧两房,她和王明华地位一样,她也懂事,生了长子大宝后,就抱去给王明华,说这是姐姐的孩子。
![]()
孩子满月那天,王明华把亲手缝制的一顶帽子给孩子戴上,又让奶妈把孩子还给了福芝芳,她感谢福氏让子的深情厚意,还说她自己身体不好,妹妹年轻健康,拜托她照顾好梅家后代,福芝芳听后非常感动,二人的感情也更加融洽了。
王明华身体不好,福芝芳就跟着学管家,梅兰芳怕她没文化被人欺负,请了两位老师教她,没几年她就能读古文,还能帮着整理剧本,调解演员间的矛盾。
![]()
王明华病逝后,是福芝芳安排儿子去天津迎灵柩,她知道,没有王明华早年的付出,就没有后来的梅兰芳,两个女人没争过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着梅家的根。
1937年北平沦陷,日本人捧着金条来请梅兰芳登台,话里话外都是威胁,他攥着拳头没应声,回头看福芝芳,她早把装戏服的藤箱搬出来了。
![]()
藤箱里是蟒袍头面这些“硬通货”,福芝芳说走,去香港“养病”,她知道丈夫宁死不做汉奸,自己得把后路铺好,留下来守着家更要靠硬气。
梅兰芳走后,梅宅就改了模样,福芝芳雇了街坊老太太,在后院开起牙签作坊,指尖磨出茧子也不歇,日本人来查过几次,她端着账本说就靠这个糊口,硬是瞒了过去。
嫁妆首饰早陆续变卖换了外汇寄去香港,她自己顿顿咸菜窝头,有人劝她服软,她指着墙上梅兰芳的字:“我男人是戏子,可骨头比谁都硬。”
![]()
当年她以孩子为要挟,坚决不让孟小冬进门,不少人说她强势,可乱世里,这份强势也护住了梅家,孩子要上学,要躲日本人,要给香港寄钱,没点硬脾气早撑不下去了。
![]()
八年熬到抗战胜利,梅兰芳返沪演《贵妃醉酒》,福芝芳站在侧幕,数着锣鼓点就知道他状态好不好,谢幕时两人对视一眼,没说啥,就一句“账清了”,把八年的苦都咽进心里。
后来藤箱成了宝贝,里面藏着的不只是戏服,是夫妻俩没说出口的约定,不管世道多乱,你守着气节,我守着家,总有团圆的那天。
![]()
1961年梅兰芳走了,政府要把他葬进八宝山,福芝芳不干,非要葬去香山万花山,跟王明华合葬,她拿出当年的约定,说这是梅兰芳早年间就提过的心愿。
万花山这地方有讲究,“万花”和梅兰芳的字“畹华”谐音,早年他在这儿盖了“雨香馆”,就是想清净地方琢磨戏,后来王明华葬在这儿,他就常来,跟福芝芳说过,百年后想在这儿歇着。
![]()
福芝芳亲自去验墓,把王明华那口金丝楠木棺材挖出来,跟梅兰芳的阴沉木棺材并排放好,旁边留了个空穴,那是她的位置,周总理尊重她的意愿,专门安排人施工。
她守着这座墓,也守着梅兰芳的戏,在她去世前,福芝芳已将梅兰芳的戏服、手稿等珍贵文物都捐给了国家,仅留下一把梅兰芳常用的胡琴作为纪念。
她去世后,子女们找了好久才寻到一口棺木,按她的意思土葬,葬在王明华和梅兰芳中间,三个墓穴并排着,像是这辈子的缘分,终于圆满了。
![]()
那帧1936年的合影,她一直挂在卧室,醒来就看看,像是梅兰芳还在身边,现在三个长眠在万花山,照片里的深情,倒真成了永远。
1936年的合影,藏着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并肩担当,也串起了梅家两代女主人的故事,王明华以才情与牺牲托举梅郎早年事业,福芝芳用坚韧与智慧守护家与气节,最终三人合葬万花山,合影定格的不仅是风姿,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相守与风骨。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传媒网——梅兰芳的两位妻子:彼此尊重不分大小 2011-09-15
![]()
民主与法制网——梅兰芳和他的两位夫人 2007-10-2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