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厘米”,如何打通?
——新绛农商银行探索“铁脚板+大数据”服务新方式的调查
●云里心
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新绛农商银行早已打通服务客户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面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打通“最后一公里”已满足不了客户需求和发展需求。
一些问题浮出水面:农商银行与村民的物理距离不算远,服务却像隔了一层;信贷政策看似贴合地域特色,却踩不准一些农户的真实需求;客户经理经常入户走访,却难走进客户的心里。这些“最后一厘米”的阻隔,成为制约新绛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突围战。新绛农商银行精准出击,以“铁脚板”扎根基层,用“大数据”精准赋能,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厘米”。
打通物理“最后一厘米”
从“进村”到“驻村”,把服务站建在田埂上
油桃是万安镇杜庄村的主导产业,也是新绛农商银行重点关注、支持的方向。
杜庄村村民杜国辉没有种植油桃,而是经营着一家塑料制品小厂。产业处于边缘,所享受的金融服务自然也处于边缘。
干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杜国辉从不眼红别人的油桃收益,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塑料制品厂。做精产品、做优服务,他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年可生产各类塑料水桶10万个,销售额550万元。
今年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在村里租赁了一家旧厂房进行改扩建,总投资需150万元,而自有资金只有一半。“用不用贷款呢?找哪家银行贷呢?好不好贷呢?”杜国辉反复思量。
正当杜国辉为资金犯难时,新绛农商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了。“你们怎么知道我正愁资金,还办理得这么快?”杜国辉对新绛农商银行的便捷办贷十分惊喜。
诚如杜国辉的疑问,过去客户经理精力有限,多是“定时进村、定点宣传”,像“走马灯”一样往返于银行与乡村之间,不仅耗时耗力,更难动态掌握信息,信贷服务不够及时便捷。
为打破困局,新绛农商银行从今年6月起实行了进村驻点行动——
建强驻点“先锋队”。从全行选拔10名员工,组建3支驻点营销团队,不仅实现“专人专岗、长期驻村”,还配备企业微信工作端,实现了“现场采集、实时录入、即时对接”。
建立驻村“全流程”。制定“三对接、两建档、一跟进”的标准化流程:先对接村委会掌握村民底数、对接村党支部书记摸清关键人脉、对接关键人锁定重点客群;再通过“铁脚板”走访,分类建立纸质走访记录和企业微信电子档案;最后依据档案数据开展精准营销跟进,确保服务闭环。
搭建数字“信息库”。依托企业微信搭建“行政村数字画像系统”,整合驻点团队采集的村庄人口结构、产业分布、外出客户情况等基础信息,生成可视化村庄档案,让每个村的情况“一屏尽览”,为客户经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作为第一批驻点人员,杜振祥在与杜庄村关键人对接时,发现了这个“被遗忘”的塑料制品厂,于是立即收集相关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客户经理依据驻点团队移交的客户信息,开展精准营销。
在新绛农商银行驻点行动的帮助下,杜国辉体验上了信贷服务“VIP”待遇,获得了100万元贷款。
“铁脚板+大数据”,不仅发现了一个个被遗漏的小微客户,还发现了一片金融“蓝海”。
驻点团队成员薛济慧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选择关键人对接,从不同侧面了解全村情况。
在与其中一个关键人对接时,发现村里有金刚石生产户,还有很大一部分常年在江苏省无锡市从事金刚石加工生产。
原来,新绛县金刚石产业历史悠久。历经岁月变迁,大部分生产户都分散到全国各地,留在本县的仅有150余户。
驻点团队初步摸底分析,发现万安镇金刚石产业金融服务基本处于空白区。
新绛县农商银行立刻组织团队调研行业现状,上门沟通对接。仅用两个月,万安支行金刚石贷款客户数及贷款余额就实现了翻倍,达到115户3032万元。同时,该行赴无锡市开展外拓服务,仅用12天就为56户客户授信2700余万元,成功打开了外拓营销新局面。
从“进村”到“驻村”,从“蜻蜓点水”转向“驻点扎根”,新绛农商银行建立了“驻点团队收集汇总信息—总行部门分析赋能信息—客户经理专责营销服务”的工作闭环,全力打通物理上服务农村客户的“最后一厘米”。
打通需求“最后一厘米”
从“因地”到“因人”,让金融服务精准“滴灌”
种了20年大棚蔬菜的泉掌镇王守村村民贾忠义,这两年喜事连连,精神倍爽。
首先是蔬菜价格整体走高,黄瓜有时能卖到12元一公斤,收入明显增加。趁着好行情,他要扩建4亩大棚,需投资20余万元,可资金有些紧张。
这时,新绛农商银行针对蔬菜产业出台“蔬菜贷”,额度高、办贷快,解了贾忠义的燃眉之急。20万元的“蔬菜贷”授信,让贾忠义感到十分满足。
然而,新绛农商银行并不满足。围绕打通需求“最后一厘米”,该行反思,统一推出的“蔬菜贷”“养殖贷”等信贷产品,虽然解决了主导产业的融资难题,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刀切”情况,容易忽略同一产业内不同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比如,额度需求不同,有的大户缺的是百万级的产业链资金,有的小散户缺的是三五万元的应急周转金;信贷需求不同,有的外出创业者需要异地授信,有的希望产业链授信;诉求侧重不同,有的希望手续简化,有的希望降低利率……
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行动找路径。新绛农商银行借助“铁脚板”摸透个体差异,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匹配,从“地域普惠”转向“个体定制”——
产业调研“全链条”。聚焦当地“粮、菜、果、药、畜”五大支柱产业,开展“产业链穿透式调研”。
客户分类“精准化”。将采集的客户数据分为三类:按“产业类型”划分30个产业类型;按“规模大小”建立规模类大户及行业带头人台账;按“地域分布”分为常住人口、外出务工、外出创业等类型,并为每类客户打上专属标签,实现“一类客户一套服务方案”。
产品迭代“动态化”。根据分类客户的需求变化和市场动态,定期优化信贷产品,先后推出25款信贷产品,涵盖各个服务场景。
作为合作11年的老客户,贾忠义属于规模类大户,新绛农商银行将其信贷额度提升到30万元,将利率优惠到7.2%。
从“因地”到“因人”,新绛农商银行的精准“滴灌”,不仅滋润了老客户,还引回了流失客户。
家俊旗经营的荣利发中药材有限公司,是北张镇北杜坞村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从公司起步到发展壮大,每一次遇到资金难题,新绛农商银行都能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但在大行下沉背景下,荣利发中药材有限公司被“掐尖”。
大行下沉,沉向农商,农商沉向哪里?新绛农商银行在深度分析、精准研判基础上,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动态迭代产品,因人而异精准服务客户。
针对被他行掐尖的客户、其他优质客户、未办理授信的普惠小微客户等三类客群,新绛农商银行推出了“燕归巢”和“普惠快贷”两款产品,开展了“星辰归航 专属礼遇”营销活动,邀请老客户回家、邀请新客户合作。
在“燕归巢”的吸引下,荣利发公司成功回归,从新绛农商银行获得授信200万元,利率降低了一半左右。
以此为契机,北张支行对北杜坞村中药材产业进行全面摸底服务,已授信30户2800万元,其中大部分是“燕归巢”客户。
客户的真实需求往往蕴藏在这“最后一厘米”。新绛农商银行通过全产业链调研、精准分类客户、动态迭代产品,破解了金融服务与实体需求脱节的痛点,打通了需求“最后一厘米”。
打通心里“最后一厘米”
从“走访”到“走动”,用真情实意筑牢信任桥
三泉镇南熟汾村的范海务是当地能人,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30年前,他率先种植大棚蔬菜,成为致富带头人。15年后,他抓紧商机转型,自学育苗技术,经营蔬菜育苗。15年种菜、15年育苗,范海务用眼光、胆量和勤奋成功转型。对于这样一个优质客户,新绛农商银行却曾经缺席了25年。
这从侧面说明,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信任”最重要,也最难建立。
痛定思痛。新绛农商银行分析发现,以往客户经理“走马观花”式的走访,往往是“递张传单、留个电话”就走,既不了解农户的真实困境,也难以获得农户的信任。
由于与客户经理不熟悉,沟通不方便,心里有距离,范海务遇到的一些资金难题也就自己克服了。
要做大做深支农支小,必须打通客户心里的“最后一厘米”。新绛农商银行采取实际行动,从“被动走访”转向“主动走动”——
“关键人”搭桥牵线。在每个村筛选村主干、致富带头人、老党员等作为“金融联络员”,定期举办金融活动,借助他们的“口碑效应”传递信任。
“常态化”暖心回访。客户经理通过企业微信记录不同客群情况,在备耕、播种、管理、采收等关键节点上门回访,拉近感情,了解需求,提供支持。
“全周期”服务护航。不仅提供信贷支持,还整合农业技术、市场行情、销售渠道等资源,为客户提供“金融+”综合服务,让服务超越贷款本身。
育苗收益虽高,投资也大。一个育苗大棚的投资是蔬菜大棚的三四倍。随着育苗规模不断扩大,范海务遇到的资金难题也越来越频繁,额度越来越大。
新绛农商银行持续不断地回访走动,架起了双方信任桥梁,打开了合作大门。
育苗流资紧张,该行为其授信20万元;扩建温室大棚,该行为其授信50万元。
在新绛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范海务已建成当地有名的育苗基地,年销售收入600万元,收入是同样面积普通蔬菜大棚的10倍。
当前,范海务暂无信贷需求,但客户经理文俊勤坚持经常回访走动,为其授信30万元,以备不时之需。
从“走访”到“走动”,让范海务对新绛农商银行的感情越来越深,信任越来越坚。
信任好不容易建立了,但客户经理换了怎么办?
东尉村油桃种植大户卢绣亭曾有此担心。他种了20亩油桃,与新绛农商银行有七八年的合作关系。
去年他要建一个占地8亩的大型温室棚,需要投资24万元,资金紧张。不巧的是,这时客户经理换人了。
“贷款能顺利办下来吗?”卢绣亭心里没底。
换人不换走动,信任接续建立。虽然新客户经理车鑫刚调来3个月,但他经常往村里跑,积极和农户联系对接,对卢绣亭的具体情况十分熟悉。
双方很快就成了朋友。“新绛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可以说是最了解农户需求的一批人。”以车鑫为代表的客户经理给卢绣亭留下了很深印象。
在车鑫的接棒努力下,卢绣亭的授信额度增加到30万元,大棚扩建也顺利完成。
从“走访”到“走动”,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理念升级、服务升级。新绛农商银行持续跟踪客户经营状况变化,实时调整金融服务方案,用实实在在的帮助,种下信任的种子,架起信任的桥梁。
“最后一厘米”如何打通?新绛农商银行从物理、需求、心里3个维度,用“铁脚板+大数据”给出了答案。该行将继续扩大驻点覆盖范围、升级企业微信数字化功能,始终把客户放在心上,把服务抓在手上,坚决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厘米”,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农商新篇章。
![]()
来源:2025年11月20日运城日报
编辑:董应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