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身是假的学术骗子,竟然戏耍了江苏科技大学两年多,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更强。
高中学历变身博导,一个靠拼凑简历、蹭名盗奖的大骗子,居然堂而皇之坐上江苏科大的首席科学家宝座,不但手握博士生培养资格,还领着不菲的年薪、安家费和项目科研经费,这哪里是学术不端,分明是一场胆大包天的诈骗。
更讽刺的是,这场骗局不是栽在精密的背景调查上,而是被自己带的博士生“戳穿”,一个连PPT都讲不明白、实验数据拿不出来的“首席科学家”,简直是对高校学术尊严的公然羞辱。
![]()
郭某的简历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杰作”:陕西省1994年高考状元、中德日三国名校履历、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三一集团欧洲总工程师,再加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加持”,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别说省属重点高校,恐怕顶尖学府都会动心。
谁能想到,这一串亮眼的经历和成果背后,居然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估计爽文的脑洞也写不出这样离奇的故事。1994年陕西高考状元是一名楚姓男子,人家当年考的是清华大学。澳大利亚导师拉珀彼时还在另一所大学任职,直到2008年才到郭某就读的学校任职,而德国科学院和三一集团也是查无此人,就连那两个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也只是蹭了同姓同名获奖者的热度,关键是人家获奖的专业和领域,和郭某的专业完全就挨不上边。
郭某的骗术并非天衣无缝,其实稍稍加一分析,就能识破百出的漏洞。
只要人事部门稍微上点心,登录学信网核实学历,或者给颁奖单位打个电话确认获奖信息,这场闹剧从一开始就该落幕。可偏偏就是这样拙劣的骗局,在江苏科技大学畅通无阻。究其原因,无非是“高端人才”的光环蒙蔽了双眼,“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金字招牌成了骗子的“免死金牌”。
在很多高校眼里,只要头顶“重大人才工程A类”“国际顶尖学者”的头衔,只要能带来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履历的真实性似乎没那么重要。这种“唯头衔论”“唯奖项论”的人才引进逻辑,才是骗子有机可乘的根本。
![]()
有人拿华罗庚举例,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哪怕郭某只有高中水平,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该网开一面。这种论调简直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
华罗庚靠的是实打实的学术成就征服学界,靠的是对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赢得尊重,而郭某呢?站上讲台只会照本宣科,带博士生拿不出实验数据,连最基本的知识延伸都做不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学生发现“水平太水”才东窗事发。
华罗庚是打破偏见的天才,郭某是招摇撞骗的骗子,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把骗子和学术大师相提并论,既是对华罗庚的亵渎,也是对学术精神的践踏。
当然,这场骗局最尴尬的不是骗子郭某,而是他的东家江苏科技大学。
作为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本应是学术严谨、人才辈出的高地,却成了骗子的“秀场”。当初花高薪引进“高端人才”时,学校或许还沾沾自喜,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可如今骗局揭穿,颜面扫地不说,更损害了高校的学术声誉。作为造船学科领域的扛把子,江苏科技大学数几十的努力,就这么被郭某给祸祸了。
那些被郭某带过的博士生,浪费的时间和科研机会谁来弥补?那些被骗子占用的科研经费,本可以用来支持真正有才华的学者,如今却打了水漂。
![]()
其它学校有没有这样的“南郭先生”?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追问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人才引进领域的“注水简历”“学术造假”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学者夸大科研成果,有的伪造国外任职经历,有的甚至篡改学历背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漏洞,是“重头衔轻能力”“重引进轻考核”的功利化倾向。一些高校为了追求排名提升、科研经费增长,急于引进所谓的“高端人才”,往往简化背景调查流程,过分依赖引荐人的“信用背书”,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实际上,我们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学历查询、奖项公示系统,学信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官网等都是公开可查的平台,核实信息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江苏科技大学偏偏“选择性失明”,说到底还是心存侥幸,觉得“能拿到国家大奖的人,怎么可能造假”。这种想当然的思维,本质上是对学术诚信的漠视,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不负责任。
学术圈不是名利场,高校更不是骗子的“避风港”。郭某的骗局给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人才引进容不得半点马虎,学术诚信容不得丝毫亵渎。只有守住底线、堵住漏洞,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让学术圈回归纯粹与严谨,而不是让“南郭先生”们有机可乘,玷污学术的神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