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白水登高
振衣绝顶俯南溟,万壑风来海气腥。
莫道天涯秋已老,丹枫黄菊正相迎。
首句"振衣绝顶俯南溟"以动态起笔,"振衣"这一动作暗含拂去尘埃、整饬衣冠的仪式感,既写实又具象征意味。"绝顶"与"南溟"形成垂直空间的极致延伸,登山者立足山巅俯瞰南海的视角,将地理高度转化为精神高度。动词"俯"字精准把控观察姿态,使读者如临其境般感受到居高临下的视觉冲击。
次句"万壑风来海气腥"通过多重感官描写深化空间层次。"万壑"以数量词强化山势的层叠绵延,"风来"的动态打破静态构图,引入听觉维度。"海气腥"三字尤见匠心,既如实描摹海风夹杂盐碱的特殊气息,又以嗅觉通感激活整个画面的生命力。腥咸海风穿行于千山万谷的意象,构建出天地交汇的苍茫境界。
![]()
后两句笔锋陡转,在时空转换中迸发哲理光辉。"莫道天涯秋已老"以否定式劝诫打破传统悲秋窠臼,"天涯"既呼应前文南溟的地理概念,又暗喻人生际遇的边缘处境。结句"丹枫黄菊正相迎"以浓烈色彩打破季节沉闷,经霜枫叶的赤红与傲霜菊花的金黄形成视觉对撞,拟人化的"相迎"赋予自然物象灵性,暗示在万物凋零的表象下,生命正以绚烂姿态完成轮回。
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却在平仄韵律间暗藏玄机。首句平起高扬,次句仄收沉郁,形成情绪张力;转句破除常规认知,合句以明丽意象作结,构成哲学升华。诗人将登山过程升华为精神跋涉的隐喻:当立足生命绝顶回望,那些被视为终点的沧桑时刻,恰是新生光华孕育的序章。这种对时序更迭的辩证思考,使短小的七绝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
七绝·龙光望远
九日风清瘴雾收,江天寥廓雁衔秋。
登临莫动悲秋意,自有黄花笑白头。
首句“九日风清瘴雾收”以节令与气候开篇,点明重阳佳节的特定时间节点。“风清”二字奠定全诗明净基调,“瘴雾收”的动态描写颇具地域特色,既可能是实写南方山林间晨雾消散的实景,亦暗喻心境中阴翳的拂去。节气与天气的清朗呼应,为后续登高望远铺设了澄明的心理底色。
次句“江天寥廓雁衔秋”以宏阔空间延展诗意。“江天寥廓”四字勾勒出天地相接的苍茫画卷,水天无际的视觉空间里,“雁衔秋”的意象尤为精妙——南飞雁阵仿佛衔着秋色掠过天际,将抽象的季节流转具象化为可感的动态画面。雁行掠空的轨迹既是空间移动的轨迹,亦是时间推移的隐喻,在天地辽阔的舞台中演绎着季节的更迭。
![]()
后两句转折有力,彰显诗旨。“登临莫动悲秋意”直抒胸臆,以劝诫口吻打破传统文人“逢秋悲寂寥”的惯性思维。结句“自有黄花笑白头”陡然生辉,赋予秋日黄花以人格化的情感温度。“笑”字尤为传神,经霜而盛的菊花以粲然姿态面对白发人生,将自然生命的旺盛活力与人类年华的老去形成对照,在对比中传递出豁达的生命认知。
全诗结构严谨而气脉流转,从首句的节令气候切入,经次句的空间延展,至后两句的情感升华,层层递进。诗人巧妙运用“雁衔秋”“黄花笑”等动态意象,将静态的登高场景转化为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意图景。在传统重阳诗词常有的感伤基调中,此诗以“莫动”“自有”的坚定语气,完成了对悲秋情结的超越——当立足秋日高处远眺,那些萦绕心头的岁月之叹,终将在自然生命的蓬勃中化作会心一笑。这种直面岁月、笑对衰老的生命智慧,使短章小诗获得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