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是成本,而是尊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认知跃迁
文||遂平克明 于新芳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存焦虑。但讽刺的是,当技术日益精密、流程愈发规范,安全事故却并未彻底退场,反而以更隐蔽、更系统的方式潜伏于日常之中。2024年那起冲压机伤指事件与电子厂深夜火灾,并非孤例,而是无数企业安全管理“知行割裂”的缩影。
我们一贯主张:真正的进步,始于对常识的重新审视。而当下最被低估的常识之一,便是——安全不是成本,而是尊严。
一、员工的困惑:安全为何总在“说时重要,做时次要”?
一线工人常陷入两难:一边是KPI驱动下的效率压力,一边是规程约束下的操作节奏。当“快一点”成为默许的潜规则,“慢下来确认安全”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久而久之,安全成了墙上标语、会议口号,甚至被误解为“拖后腿的负担”。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安全责任被层层外包。设备老化?归咎于维修部门;操作违规?指责员工粗心;巡查疏漏?推给夜班管理。结果是谁都“负责”,实则无人真正担责。这种系统性卸责,让个体在风险面前孤立无援。
二、质量人的焦虑:标准写满纸,执行差千里
质量管理者同样焦灼。他们制定SOP、组织培训、安装联锁装置,却眼睁睁看着制度在执行端“软着陆”。问题不在标准不严,而在文化缺位——当安全未内化为组织基因,再完美的流程也只是纸面工程。
尤其在AI与自动化加速渗透工厂的今天,人机协作边界模糊,传统安全逻辑面临重构。一个传感器失灵、一段代码异常,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时,仅靠“禁止伸手”已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动态风险感知机制与全员应急响应能力。
三、出路何在?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守护”
真正的转机,在于完成一次认知跃迁:将安全从“规避损失的手段”,升维为“创造价值的基石”。
首先,企业需重构激励机制。安全表现应与晋升、奖金、荣誉直接挂钩,让“守规矩的人不吃亏”。其次,推行“隐患共治”文化——鼓励一线员工上报微小风险,哪怕只是“感觉不对劲”,也要被认真对待。丰田的“安灯系统”之所以有效,正因为赋予每个工人“叫停生产线”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把安全还给人本身。每一次规范操作,不只是遵守制度,更是对自我生命的尊重;每一次提醒同事戴好护目镜,不只是履行职责,更是对他人家庭的守护。正如遂平克明八车间于新芳所言:“下班后能安然归家,与亲人围坐灯下”,这朴素愿望背后,是对生活尊严的坚守。
四、契合热点: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重定义安全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但若没有坚实的安全底座,再先进的技术也如沙上筑塔。真正的“新质”,不仅在于智能设备与绿色工艺,更在于以人为本的安全生态——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让人适应机器的节奏。
2025年,中国制造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此时回望篝火时代人类对“安全之地”的原始渴望,我们会发现:安全从未过时,它只是换了形态,从抵御野兽,变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从群体取暖,变为制度共治。
结语:
安全不是束缚手脚的绳索,而是托举梦想的大地。当每一位员工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安全”,当每一家企业都视安全为不可交易的核心资产,我们才真正配得上这个奔腾的时代——因为,唯有守住安全,方能守得住万家康宁,守得住盛世长明。
![]()
作者近照 :于新芳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