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部医师宋欣健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60岁以上人群中每4人就有1人患病。了解并避开慢阻肺的认识误区,对于科学管理疾病、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误区1 咳、痰、喘是感冒没治好,不是慢阻肺
慢阻肺的典型症状如咳、痰、喘较为普遍。当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晨起时明显),或进行性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最初仅在爬楼、快步走时出现,逐渐发展到平路行走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憋气),需要就医筛查。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误区2 慢阻肺是治不好的,不必特殊治疗
民间“老慢支治不好”的说法,导致部分患者认为慢阻肺无法医治。
尽管慢阻肺还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延缓肺功能下降、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3 慢阻肺不咳痰喘憋就可以停药
部分患者用药后感觉症状缓解,便擅自停药,等到症状再加重才重新用药,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慢阻肺是长期进展性疾病,用药后好转只能表明治疗是有效的,并不代表肺功能恢复,更不意味着痊愈。随意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急性加重风险升高,甚至加速肺功能下降,建议长期规范服药。
误区4 激素有副作用,拒绝吸入激素治疗
部分患者需要使用激素辅助治疗,但很多人一听说治疗药物中含有激素,就拒绝使用。
实际上,慢阻肺常用的吸入性激素与口服激素不同。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吸收少、安全性高。拒绝规范吸入治疗,会增加急性加重风险。
误区5 一动就喘,所以不能运动
“既然一动就喘,那干脆不动了”,这是一些患者的想法。
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对慢阻肺患者非常有益。患者应在医生的评估后,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要注意把控好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总之,运动要量力而行。
误区6 慢阻肺是老年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
慢阻肺虽然多见于老年人,但它并非老年专属疾病。近年来,在年轻人中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
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职业性粉尘及有害气体暴露、室内空气污染(如厨房油烟、生物燃料)等,也都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所以任何年龄阶段都需重视肺部健康。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樊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