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11月11日,初冬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的道德讲堂前,银杏树下光影斑驳。一本厚重的红色《岐山村志》静卧在台上,原木长凳坐满了村民。“以诚相待,以孝为先,乡亲们,今天我们不谈大道理,就聊聊咱岐山村的家风家教。”一声略带沙哑却坚定有力的开场,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主讲人,正是村里的“十必联”志愿者、83岁退休教师郭廷亮。
在岐山村,郭廷亮家庭是名副其实的标杆——退休二十余载的老校长郭廷亮,未曾安享清福,而是带领全家老小为村庄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用“小家”之爱温热“大家”之兴,也因此被评为第三届江苏省文明家庭。
桑榆晚晴
退休不退热的乡土情怀
从事教育事业37年,郭廷亮是人人尊敬的“郭校”。退休后,“奉献”二字,从他一个人的事业,变成了整个家庭的共识。
“年轻时,岐山村给了我很多帮助,我想尽我所能回馈这个生我养我的故乡。”这是郭廷亮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正如他说的那样,自2001年退休以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乡村建设中。从推动“旱厕改水厕”到带领村民发展农业,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到美丽乡村的绿化美化,郭廷亮忙碌的身影背后,总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让全家最为自豪的,是那本沉甸甸的《岐山村志》。2016年,郭廷亮发起编撰工作,此举得到了全家人的响应。6年间,走访、调研、整理资料……郭廷亮倾注心血,家人则成为坚实的后盾,老人不会使用电脑打字,大女儿郭琳便将父亲写的手稿逐字录入并编辑整理。最终完成的14万余字村史,不仅是郭廷亮的成果,更是这个家庭赠予全村的一份厚礼,为岐山村留下了共同的“家谱”。
家风无言
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
走进郭廷亮的家中,除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墙上那张精心装裱在相框里的全家福。这个17口之家其乐融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相框的玻璃在阳光下泛着光,一尘不染,显然是每日细心擦拭的结果。
妻子丁彩云在去年离世,每每提及,郭廷亮眼中满是对爱人的赞许。相伴金婚五十载,她以无声的付出,成为丈夫事业和善举最坚实的支撑。父母的相爱与尊重,是给予子女最好的家教,诚实守信,是他们教给孩子们的第一课。
二女儿郭艳娟回忆道,母亲身体硬朗时是家里的主心骨,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便后来母亲罹患老年痴呆,记忆逐渐模糊,甚至认不出家人,全家人的爱与守护也从未动摇。姊妹几个轮流陪护,弟弟安装监控方便照看,远在他乡的姐姐通过视频聊天安抚母亲,郭艳娟自己则每天中午回父母家做饭、照顾。
在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熏陶下,父母注重言传身教,子女懂得以身作则,孙辈也学会了自强不息。全体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努力,践行着“孝亲敬长、睦邻友恭、言出必行、立身以诚”的良好家风,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古道热肠
“十必联”中的邻里情深
在岐山村,郭廷亮一家是“十必联”群众工作法的生动践行者。他和家人紧紧围绕村民家的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等十类事项,将服务精准送达“最后一米”,让热心肠成为全家的“标签”。
从家庭纠纷到建厂征地调解、从红白喜事到政策宣讲,无论大事小事总能看到郭廷亮的身影。作为邻里的“主心骨”,乡里乡亲的家长里短、村里大大小小的政务活动,郭廷亮都摸得明白,百姓们也对他十分信任。“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在郭廷亮一家身上得到了最鲜活的诠释。
作为村里“十必联”志愿者,在见到邻居家屋顶漏水严重时,郭廷亮不仅召集全家商议对策,还让儿子送去修缮经费和物资,并联系工人协助修整。每每遇到村民对他的善举表示感激时,郭廷亮也总说:“咱们‘十必联’志愿者,就是要为大家解决问题,做实事的,这样心里才踏实。”
从一家之美到万家之兴,郭廷亮一家用爱和温暖在柴米油盐中沉淀着家风家教的文明素养,用实际行动扛起社会担当。他们平凡,将爱融入家庭的琐碎;他们不凡,把温暖洒向邻里的生活,将情怀系于家国的担当。他们是“十必联”工作机制中涌现的典型,是文明家庭的标杆代表,更是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贾汪落地生根的生动显现。
张涛 董雅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