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德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根策尔,近日在接受《亚洲时报》采访时发表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评论。
3
他指出,尽管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真正欠缺的或许是“持久性的科研韧性”。
4
![]()
5
这番言论表面看像是来自科学前辈的善意提醒,似乎带着几分关切与忠告,但在国内舆论中却激起了强烈反响。
6
许多公众感到不适,认为这种表述隐含着一种俯视姿态,甚至透出某种文化优越感。
7
![]()
8
一、谁缺 “耐力”?西方的焦虑反向投射
9
根策尔的核心论点聚焦于中国的“制度化科研体系”,他警示称,若无法将技术突破转化为可持续的体制支撑,中国可能难以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10
乍听之下,此言颇具洞察力,仿佛揭示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11
但我们不妨深入追问一句:“科研耐力”的衡量尺度,究竟是由谁来定义的?
12
![]()
13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不是靠短期激情或突击式投入成就的,而是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沉淀之上,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无声的坚守与牺牲。
14
无论是“天宫”空间站历经十余年精心打磨,还是嫦娥系列探月任务步步为营、祝融号火星车稳扎稳打地开展探测,每一项工程都彰显出惊人的战略定力和长远布局。
15
这些项目跨越多个五年规划周期,不受换届更替或政策波动影响,其连续性与稳定性远超欧美一些因财政争议或政党博弈频繁中断的航天计划。
16
![]()
17
因此,与其说根策尔是在客观分析中国科技发展的内在局限,不如说是借题发挥,映射出欧洲科学界对自身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层不安。
18
当他目睹一个不同于西方路径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高效运转并持续产出成果时,那种认知上的错位、心理上的失衡便悄然浮现,并被包装成对中国“缺乏持久力”的担忧。
19
![]()
20
这种话语策略,巧妙地将西方内部面临的资源分散、决策迟缓、跨周期执行力不足等问题,转嫁为中国的问题。
21
其真实意图,或许并非指点迷津,而是在话语权层面试图夺回主导地位。
22
![]()
23
这场关于“科研耐力”的讨论,暴露的并非中国体制的短板,而是欧洲面对全球科技格局重构时,对其传统领导角色逐渐弱化的深切忧虑。
24
![]()
25
二、合作的门:谁曾关门,谁又开门?
26
谈及国际合作,必须正视一段被刻意淡化的过往。
27
国际空间站(ISS)筹建之初,美国联合俄罗斯、欧洲、日本及加拿大组成高端合作联盟,而中国自始至终被排除在外。
28
这道门槛不仅关闭,还在多年后被铸成法律铁壁。
29
![]()
30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臭名昭著的《沃尔夫修正案》,明文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
31
这项禁令绝非象征性条款——它直接导致中国科学家无法参与关键国际会议,航天员不得进入美方设施,中方技术人员也被拒之门外,无缘国际空间站相关实验项目。
32
在此轮系统性排斥中,欧洲与日本虽未主导立法,却选择追随美国立场,成为排挤行动的实际参与者与沉默协作者。
33
![]()
34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高筑围墙、推行排他政策的一方,如今反而频频呼吁中国应加强“开放协作”。
35
面对封锁,中国没有停滞不前,也没有一味乞求准入,而是另起炉灶,自主建造属于自己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天宫”。
36
![]()
37
当“天宫”正式建成并稳定运行后,中国第一时间宣布:面向全球开放合作,欢迎各国科研机构申请实验载荷,邀请外国航天员入驻平台,共享探月任务获取的科学数据。
38
一边是曾经以法律手段强行设限的封闭之门,另一边则是主动敞开、平等接纳的合作之窗,两者之间的反差令人深思。
39
![]()
40
当西方学者如今高谈“科学无国界”“合作共赢”时,在历史的回响中显得格外空洞。
41
这更像是意识到旧有平台即将退役、未来无处落脚之后,急于寻找替代方案的心理投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理念觉醒。
42
![]()
43
三、太空规则:谁来写新剧本?
44
根策尔言论背后潜藏的最深层动因,是对未来太空治理规则制定权流失的警觉。
45
在传统秩序下,“国际合作”有一套默认运行逻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掌握核心技术,主导议程设置,其他国家多扮演出资配角,共享有限成果,形成明显的主从结构。
46
![]()
47
然而今天,整个舞台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国际空间站已进入服役晚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48
届时,全球范围内唯一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科研平台,很可能就是中国的“天宫”。
49
![]()
50
这一现实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近地轨道科学研究,将高度依赖中国的基础设施。
51
谁拥有平台,谁就掌握了实验准入权;谁掌握准入权,谁就能影响研究方向的选择、资源的分配以及标准的制定。
52
![]()
53
这才是让部分欧洲精英真正坐立难安的根本原因——他们担忧的不是合作本身,而是规则制定权的易主。
54
他们害怕未来的太空探索不再是按他们的剧本演出,而是由中国主导设定新的游戏规则。
55
![]()
56
于是,在权力格局尚未完全重塑之前,他们急于抢占“倡导合作”的道德高地。
57
把自身因财政压力和技术瓶颈难以独立推进下一代大型项目的困境,上升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58
通过推动所谓“全球共担成本、共享成果”的叙事,试图在新一轮规则谈判中保留核心话语权,继续充当主导者而非参与者。
59
60
结语
61
中国从未拒绝国际合作,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最具包容性的全球倡议。
62
但我们坚决反对带有等级色彩、居高临下式的“合作”——那种要求我们服从安排、接受指导、被动融入既有体系的合作模式,早已不合时宜。
63
我们所追求的合作,必须基于相互尊重、权利平等与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
64
65
中国坚持的道路,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全新的起点上,与所有愿意平等对话、真诚协作的国家和机构携手,共同塑造面向未来的太空新秩序。
66
未来的星辰大海之旅,不应再重复过去谁主导谁、谁恩赐谁的老剧本。
67
它呼唤的是所有参与者放下历史包袱,摒弃零和思维,以真正的伙伴精神,共同书写人类文明迈向宇宙的新篇章。
68
信源:
69
央视新闻
70
7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