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特别法庭作出重磅判决,78岁的前总理谢赫·哈西娜因三项“反人类罪”罪名成立,被缺席判处死刑,一同获刑的还有其亲信前内政部长阿萨杜扎曼·汗 。这一判决的核心依据,是哈西娜在2024年执政期间的镇压行为。
当年夏季,孟加拉国公务员配额制度引发全国性学生示威,不满情绪迅速蔓延为对政府腐败、集权及经济困境的全面抗议,哈西娜政府出动安全部队武力镇压,导致1400余人丧生、数千人受伤,创下该国1971年独立以来最严重的暴力事件纪录。
![]()
局势失控后,哈西娜于2024年8月5日宣布辞职,随即搭乘军机逃往印度,以“临时访问”名义获得莫迪政府庇护,至今已流亡一年多。判决生效后,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由穆罕默德·尤努斯领导)立即援引2013年签订的印孟引渡条约,向印度发出外交照会,要求将哈西娜及流亡前内政部长引渡回国执行判决,并称“庇护反人类罪罪犯是极其不友好的行为,是对正义的漠视” 。
面对孟方强硬诉求,印度外交部仅回应“致力于孟加拉人民的最大利益”,对引渡请求避而不谈,明确拒绝交人。与此同时,孟印双边关系持续降温:今年4月印度取消孟加拉国货物中转设施,5月又对成衣、加工食品等商品设限,禁止陆路通关,导致孟方出口物流成本增加10-15%,孟方随即展开贸易管制反击
而另一边,孟加拉国加速向中国、巴基斯坦靠拢,不仅与中国达成8项谅解备忘录,获得21亿美元投资、贷款及援助,还实现了自1971年独立以来与巴基斯坦的首次政府间直接贸易,首批5万吨大米已从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启航,双方更计划联合军演 。
哈西娜本人则全程否认所有指控,称判决是“政治对手操控的骗局”“未经选举的傀儡政府设的法庭作出的闹剧”,她承认局势失控导致民众丧生,但坚称未下令向平民开火,愿意在公正法庭接受审判,其儿子已明确表示不会向临时政府主导的法庭上诉。
![]()
哈西娜的流亡与获刑,本质是其15年执政遗产的集中清算。执政期间,她虽五度掌权成为孟加拉国政坛传奇,但长期积累的经济压力、腐败问题及强硬治理模式早已引发民怨,公务员配额制度的争议不过是导火索。
而镇压行动造成的大规模平民伤亡,让国际社会呼吁追责,也给了临时政府清算旧势力、重塑合法性的契机——引渡哈西娜并执行判决,能向公众证明“清除旧时代”的决心,彻底削弱其残余政治影响力。
印度拒绝引渡的背后,是法律与战略的双重考量。法律层面,印孟引渡条约第八条规定,若引渡请求“不符合公正原则”或“非出于善意”,被请求国可拒绝执行,哈西娜全程缺席庭审未获实质辩护,恰好成为印方拒交的合法借口 。
战略层面,印度更不敢轻易放手:哈西娜执政15年始终推行亲印政策,从反恐、边界安全到河流治理都与印度高度合作,是印度在南亚东部最稳定的盟友;保住她,既能维系对孟内政的影响力,在提斯塔河水资源分配等争议问题上保留筹码,又能避免被南亚各国视为“抛弃盟友”,同时契合国内民族主义民意,维护边境安全稳定。
孟加拉国的外交转向则是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临时政府上台后面临稳定政局、推动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而印度的贸易限制与拒交行为,不仅无法满足其需求,反而加剧了矛盾。反观中国,不仅将98%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延长至2028年,还提供涵盖工业园区、港口现代化的大额投资与援助,且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合作原则,恰好契合孟方核心利益;与巴基斯坦恢复直接贸易,更是打破了哈西娜时期“亲印疏巴”的局限,拓宽了外交与经济空间 。
![]()
此次事件的核心,是南亚地缘力量的重新洗牌。印度一直试图通过“盟友绑定”维护区域主导地位,将孟加拉国视为遏制中巴影响力的重要棋子,庇护哈西娜的决策,本质是霸权式区域战略的体现,忽视孟加拉国的主权诉求与发展需求,只追求自身地缘利益。而中国坚持的“互利共赢”理念,恰好形成鲜明对比,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让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平等尊重,这也是孟加拉国主动靠拢的核心原因 。
印度的战略局限在事件中暴露无遗。它误将“庇护盟友”等同于“掌控邻国”,却忘了国家间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与利益契合。哈西娜的亲印政策早已因镇压事件失去民心,印度执意保住这位“失势盟友”,不仅让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颜面尽失,更让普通民众对印度的不满情绪加剧,直接导致双边关系降温。
这种“为了棋子牺牲全局”的做法,凸显了印度区域外交中“霸权优先”而非“共赢优先”的短板,难以维系长期友好关系 。
孟加拉国的选择,本质是“发展需求”对“地缘捆绑”的胜利。作为拥有近1.7亿人口的南亚大国,孟加拉国迫切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与务实的合作支持。中国的投资与援助能直接助力其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采购中国先进武器能提升国防实力,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能拓宽市场,这些都是印度无法提供的实际利益。
临时政府的外交转向,并非单纯的“选边站”,而是基于国家发展的理性决策——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与谁深化合作 。
哈西娜的政治遗产则成为关键变量。她虽流亡海外,但所属的人民联盟仍有深厚群众基础,支持者仍在组织活动,其去留问题始终是印孟关系的敏感点。印度保住她,是想留待未来局势变化时作为“回旋筹码”;而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急于引渡她,是想彻底清除其影响力。这种博弈让哈西娜从“前总理”变成了“地缘棋子”,她的最终命运,将直接影响南亚格局的后续走向。
印孟关系的降温已成定局。贸易管制的相互反击、引渡争议的持续发酵,让提斯塔河水资源分配等历史争议更难推进,双边合作陷入停滞。更严重的是,政治互信的缺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反恐、边界安全等传统合作领域产生裂痕,印度原本想通过哈西娜掌控孟加拉国的目标不仅未能实现,反而让邻国对其警惕性大幅提升,地缘战略得不偿失 。
中孟关系则迎来全面升级契机。除了已达成的21亿美元合作项目,孟加拉国还计划采购中国歼-10C战机,考察中国北方工业的SHE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推动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孟合资建设的帕亚拉电站,已为孟加拉国提供10%的电力需求,助力其实现电力全覆盖,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让双方互信不断加深,合作领域从经济延伸至国防、基建等多个维度 。
南亚格局的力量平衡正在被打破。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恢复直接贸易并计划联合军演,彻底终结了哈西娜时期“亲印疏巴”的外交格局,形成了“中孟巴”三方合作的新态势。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深度参与南亚事务,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印度在区域内的地缘博弈进一步凸显。这种变化不仅让南亚从“印度主导”向“多极互动”转变,更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了“不依附大国也能发展”的新路径,地缘格局的重塑已不可逆转 。
哈西娜的死刑判决,看似是一场国内政治清算,实则引爆了南亚地缘博弈的“多米诺骨牌”。印度为维护区域影响力硬保失势盟友,本想掌控邻国动向,却因忽视对方核心诉求,反而将孟加拉国推向了中巴阵营,上演了一出“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地缘闹剧。
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最大赢家,并非刻意“抢盟友”,而是坚持“不干涉内政、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信任——这正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不是谁能掌控谁,而是谁能真正为对方带来发展机遇。
印度的教训值得深思:在全球化时代,霸权式的“盟友绑定”早已过时,尊重国家主权、契合发展需求的“利益共赢”才是长久之道。一个国家若只追求自身地缘利益,忽视合作伙伴的感受与需求,哪怕暂时保住了“棋子”,最终也会失去整个“棋局”。
而中国的成功实践则证明,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不是“霸主”,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不附加政治条件、聚焦务实合作的模式,才能真正凝聚人心、赢得支持。
未来,孟加拉国2025年2月的议会选举将成为关键节点,哈西娜的去留、临时政府的执政前景,都将影响南亚格局的后续走向。中孟合作有望持续深化,更多务实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巩固双边关系;印度若不调整对孟政策,可能面临更多外交被动,区域主导地位将持续受冲击;而孟巴合作的深化,将让南亚多极互动的格局更加清晰。
![]()
地缘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的棋子多”,而是“谁的朋友多”;不是“谁能压制谁”,而是“谁能成就谁”。南亚风暴的背后,早已给出了答案:互利共赢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任何违背这一潮流的地缘算计,最终都将沦为泡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