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的故事,到现在变得有点讽刺。
外观拉满、宣传语洗脑、发布会镜头给得体面,最后却被市场无情扔到角落里。
连它的设计师阿比杜尔·乔杜里,也悄悄离开了苹果。
![]()
这事儿别看只有几百字的新闻量,背后藏着苹果过去六年最关键的一场产品误判。
iPhone Air 的失败,并不是销量不好这么简单,它更像苹果试图重新划分 iPhone 产品线的一次撞墙实验。
iPhone Air 的定位,乍看轻薄、未来感、有“苹果当年做 iPad Air 的那股劲”。
结果用户直接一句:不缺这玩意。
苹果原本算得很清楚,Pro 卖发烧友,Plus 卖屏幕党,Air 卖轻薄时尚用户,让 iPhone 回到“多分层、多定位”的黄金时代。
![]()
问题出在今年的消费者根本不这么想。
轻薄不是刚需,性价比才是。
未来感不是卖点,续航、镜头、打折才是卖点。
结果 Air 落出来一个尴尬定位——
不够便宜、不够强、不够全能,也没有灵魂。
阿比杜尔·乔杜里作为这个项目的外观负责人,当然不应该背锅。
年轻、创意足、审美在线,他的设计确实不丢人。
发布会上那句“打造一款属于未来的 iPhone”,他自己可能都没想到,未来来得比销量快,iPhone Air 的未来就是停产。
停产这一步,才是苹果真正的转向信号。
![]()
根据供应链传出的消息,Air 的生产线已经全部撤掉,剩下的库存正被清干净。
苹果这家公司向来不会对失败产品念旧情。
HomePod mini 是这么走的,iPhone 12 mini 是这么走的,Air 继续补位了一个“短命产品”的凹槽。
这意味着什么?
苹果在过去几年试图重塑 iPhone 系列的努力,其实已经走到了一个节点。
轻薄路线被验证不成立;
Pro 差异化继续做强;
标准版越发趋向保守;
Plus 被压在中间不死也难;
而 Air,这个被寄予希望的新分支,直接被砍掉。
![]()
这说明苹果对未来的 iPhone 产品线,其实已经拿到了答案:
用户要的是“省心的性能”而不是“轻薄的未来感”。
这也意味着明年的 iPhone 18 系列,很可能会继续收缩型号,把精力都压到主力款和高端款身上。
Air 的失败,并不是阿比杜尔的失败。
而是苹果在这几年里第一次发现:
它的审美与用户的决策逻辑,已经出现偏差。
这件事其实挺值得苹果警惕。
过去十年苹果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设计路线,不管用户夸不夸,它都能靠体验闭环和系统生态带着大家走。
可今年开始,用户的耐心明显下降,换机周期拉到三年四年,不会为一个轻薄外壳掏七千块。
苹果原来那种“我决定什么是未来,然后你来适应我”的思路,第一次失效了。

阿比杜尔的离开,只是结果之一。
他在苹果做了六年,从设计到发布会文案都参与,能力确实能打。
你说他因为销量不好走人,这说法太戏剧;
你说他想继续做更激进的设计,却在苹果内部越来越难推动,这倒是非常合理。
iPhone Air 一停,所有设计路线都会回到中规中矩。
苹果现在更关心性能、续航、AI 模型落地、生态绑定。
轻薄、未来感、设计理想主义,这些东西会继续存活,但不会押注在主线产品上。
![]()
这也是为什么供应链说未来两年 iPhone 的外观变化都不会太大。
Air 的失败更像一面镜子,让苹果意识到一个朴素真相:
创新不能冒险,外观不能赌博,消费者不会再为情怀买单。
很多人觉得 Air 是苹果这几年最美的一台手机。
可美不美不重要,产品在不在链路里跑得通才重要。
苹果在推 iPhone 的时候永远讲故事,但市场从来不听故事。
市场只看一件事——值不值。
Air 的命运,就是这么被盖棺的。
![]()
接下来苹果怎么走,基本已经写死:
继续押在 Pro 做体验差距;
继续在标准版压成本、拉代差;
继续强化 AI 一体化;
继续回避“给用户选不明白”的复杂系列。
Air 会成为苹果这十年最短命的一台旗舰。
它的离开不会被纪念,只会被当成苹果产品线的一次试错。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
苹果还会不会再给设计师一次“押宝外观创新”的机会。
这是 Air 留下的最大问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