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开春,我林晓宇,入职电商平台市场部半年的助理策划,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口腔品类大促方案”发呆。桌上的咖啡凉了第三次,Excel表格里“1000万销售额、10万新增会员”的目标像两座大山,压得我直抠键盘。更要命的是,部门老大张涛张总刚把方案甩我桌上时,指尖敲着桌面说:“晓宇,这品类线下打得头破血流,咱线上连个水花都没有,你要是能啃下来,季度评优有你一份。”我当时攥着笔杆点头,心里直犯嘀咕:谁买牙膏会特意上电商啊?这不是让我把冰块卖去南极吗?
![]()
第一章 接了个“没人要”的项目:数据堆成山,心里没底
第一次项目会就炸了锅。张总把保温杯往桌上一墩,唾沫星子溅在PPT上“红海得珠”四个大字:“化妆品是暴利,但牙膏这快消品,咱线上占比连5%都不到!要做就得让用户想买牙膏时,第一个想到咱平台,而不是去超市拎两管就走。”我赶紧翻出熬夜做的竞品分析,刚念到“XX超市买二送一”,就被资深策划李曼李姐打断了。她嚼着口香糖,转着钢笔:“小林,你这数据比我家冰箱里的剩菜还冷。用户买牙膏图啥?方便、便宜、不费心,你光堆数据没用。”
脑暴会开成了吐槽大会。设计组的王磊王哥拍着桌子喊:“要不做个高大上的专题页,放满牙膏成分表,显得咱专业!”刚说完就被运营组的陈姐怼回去:“你当用户是化学家呢?刷到成分表早划走了!”我缩在角落记笔记,突然想起上周陪妈去超市,看见大妈们围着促销台抢“买一送一”的牙膏,还凑在一起聊“牙膏除垢能擦水龙头”。我赶紧举手,话到嘴边又咽了一半:“要不……咱别光说卖牙膏,说说牙膏能干嘛?”张总抬了抬眼皮:“具体点,别整虚的。”我脸一热:“比如……挤牙膏看性格?”全场静了两秒,然后爆发出哄笑,王磊笑得直拍大腿:“林晓宇,你这是要开情感专栏啊?”
散会时李姐留我加班,泡了杯热奶茶推我面前:“晓宇,营销不是报菜名,是给用户夹菜。你想想,谁会主动搜牙膏知识?但谁没被口气问题烦过,没好奇过咋刷牙才干净?”她点开一个母婴论坛,里面“宝宝该用啥牙膏”的帖子盖了几百楼。我突然开窍:对啊,咱别硬卖,先让用户觉得“这平台懂我”。那天晚上,我把竞品分析扔到一边,翻了几十页母婴、养生论坛,笔记本上记满了“防蛀牙技巧”“牙膏擦鞋不发黄”这类冷门知识,窗外的天泛白时,我终于写下了方案核心:先做“有用又好玩”的内容,再把牙膏塞进去。
临睡前我给闺蜜发消息:“我要靠牙膏升职了。”她回了个“大可不必”的表情包,我却摸着笔记本笑了——原来不是项目没人要,是我之前没找对打开方式。营销这事儿,最怕的不是目标太高,是眼里只有目标,没有活生生的人。
![]()
第二章 脑暴会吵成菜市场:用户不买账,问题出在哪?
方案改到第三版时,终于过了张总这关。核心思路很简单:先建个“口腔专区”,用知识帖和趣味内容引流,再用“买100减50”“1元秒杀”拉转化,最后送母婴频道代金券做二次复购。我攥着审批通过的方案去找技术部,王磊正对着代码挠头,听我说完要做“刷牙知识问答”“挤牙膏性格测试”,头摇得像拨浪鼓:“小林,这得做H5,两周时间根本不够!再说,谁会花时间玩这玩意儿?”
我没敢跟张总说技术卡壳,蹲在技术部走廊啃饭团时,听见王磊跟同事抱怨:“上次做的那个知识专题,点击量还没我朋友圈自拍点赞多。”这句话点醒了我——光有知识不够,得让用户有参与感。我想起楼下便利店老板的儿子总拿着平板玩“给小动物刷牙”的游戏,突然有了主意。我买了两杯冰可乐敲开技术部的门,把手机里存的游戏视频给王磊看:“不用做复杂H5,就做个图文版的‘刷牙王’,用户答题比速度,能分享到朋友圈排名就行。”王磊吸着可乐,手指在键盘上敲了敲:“这倒简单,三天给你搞出来。”
预热期第一天就出了岔子。我早上刚到公司,就被张总叫进办公室,他把手机扔我面前:“你自己看,专区上线三小时,访问量才两千多,这跟没做有啥区别?”我点开后台数据,心凉了半截——知识帖《正确刷牙的三个步骤》只有三百多点击,“刷牙王”游戏参与人数刚过五十。我蹲在茶水间给李姐发消息,她秒回:“去母婴频道找陈静陈姐,她们有宝妈社群,让她们帮忙推推。”
找到陈姐时,她正对着报表叹气,说母婴频道最近活跃度下滑。我灵机一动:“陈姐,咱搞个联动呗,玩‘刷牙王’赢了能领母婴代金券,宝妈们肯定愿意玩。”陈姐眼睛一亮,当即拉了五个宝妈群的群主开会。当天下午,“谁是刷牙王”的排名截图就在宝妈群里刷屏了,有个宝妈晒出“打败朋友圈80%的人”的截图,配文:“我家娃看我玩,非要跟着学刷牙!”后台数据蹭蹭涨,到晚上访问量破了十万,张总路过我工位时,拍了拍我肩膀:“不错啊晓宇,有点意思。”
那天加班时,王磊凑过来给我递了包薯片:“没想到你这‘小儿科’游戏还挺火。”我嚼着薯片笑:“不是游戏火,是咱找对了人——宝妈既要自己护牙,更要教孩子护牙,这需求抓准了,自然有人买账。”后来我才明白,职场里没有“搞不定”的协作,只有“没找对”的利益点,你帮别人解决问题,别人才会帮你成事。
![]()
第三章 活动遇冷那天:我在厕所蹲了半小时想辞职
4月13日活动正式上线,我早上七点就到了公司,泡了杯浓咖啡盯着后台。前两小时销量不错,刚过一百万,我正跟李姐分享喜悦,数据突然卡住了。从十点到十二点,销售额只涨了十万,新增会员更是少得可怜。张总把我叫进会议室,脸色比外面的阴天还沉:“晓宇,这数据不对啊,预热那么火,怎么就不转化?”我翻着后台日志,手指都在抖——大部分用户玩了游戏领了券,却没下单。
中午饭都没吃,我蹲在厕所隔间里给闺蜜发消息:“我要搞砸了,准备卷铺盖走人。”闺蜜回:“先别慌,你买牙膏会犹豫啥?”我盯着屏幕想:要么嫌贵,要么觉得没必要囤。突然想起方案里的“买100减50”,但用户可能就想买一管,凑不够满减。我赶紧冲回办公室,找到采购组的刘哥:“刘哥,能不能加个‘买二送一’的单品活动?不用满减,直接减钱。”刘哥皱着眉:“这得跟品牌方谈,我试试,但不一定能成。”
等待回复的间隙,我翻着用户评论,突然看到一条:“券领了,但想给老公买支男士牙膏,没找到合适的。”我一拍大腿,之前做专题页时,把所有牙膏堆在一起,用户根本找不到想要的。我拉着设计组临时改页面,按“儿童款”“美白款”“抗敏感款”分类,还加了“情侣套装”“家庭装”的组合。李姐路过时看了一眼:“再加个‘用户推荐榜’,把销量高的放前面,懒人都爱跟风。”
下午三点,采购组传来好消息:三个主流品牌同意临时加“买二送一”活动。我立刻让运营组上线活动,还在首页加了个弹窗:“1元秒杀抗敏感牙膏,限前1000名。”十五分钟后,后台数据开始疯涨,有个用户一次性买了十管,备注“囤着够用一年”。到晚上八点,销售额破了六百万,新增会员也到了六万。我瘫在椅子上,李姐递来一瓶可乐:“看,用户不是不买,是你没给他们一个立刻买的理由。”
那天晚上我走得很晚,路过张总办公室,听见他跟总部打电话:“这年轻人有想法,把死品类做活了。”我攥紧了手里的可乐瓶,突然明白:职场里的挫折就像卖牙膏,看似没路可走,其实只是没找到用户的“痒点”。你以为用户买的是产品,其实买的是方便、是划算、是解决问题的安心。
![]()
第四章 断货危机变转机:原来营销要“顺毛摸”
活动第二天,更大的麻烦来了——最火的那款美白牙膏断货了。后台投诉消息炸了锅,有用户说“领了券没货,欺诈啊”,还有人直接@平台官微吐槽。我刚把“抱歉”打了一半,就被张总拦住了:“别光道歉,用户要的不是对不起,是解决办法。”我急得直转圈,李姐却慢悠悠地说:“别急,断货说明啥?说明咱活动火啊,好好利用这波热度。”
我们紧急上线了“缺货登记”页面,承诺三天内补货,登记的用户送5元无门槛券。更绝的是,李姐让我写了篇推文《对不起,这款牙膏被抢空了!》,里面放了后台订单截图、仓库补货的视频,还加了个“牙膏断货的幕后故事”,讲我们怎么跟品牌方砍价、怎么选品。推文里我还加了句:“为了感谢大家支持,补货后前500名下单送定制牙刷。”没想到推文发出去两小时,阅读量破了十万,有用户评论:“原来你们这么用心,等三天值了!”
更意外的是,母婴频道的陈姐找过来:“晓宇,咱联合搞个‘最美微笑晒单’活动呗?买牙膏的用户晒微笑照片,投票赢母婴大礼包。”我立刻点头,这既能增加互动,又能让用户帮咱传播。活动一上线,宝妈们就晒出各种创意照片:有带宝宝刷牙的,有情侣比心微笑的,甚至有大爷晒出用牙膏擦干净的皮鞋,配文“买牙膏还送清洁小技巧,值了”。
补货那天,我们搞了个“限时返场”,不仅补货了美白牙膏,还加了“牙膏DIY工艺品”的小活动——用牙膏盒做笔筒、用牙膏皮做小摆件,赢了送全年牙膏供应。王磊拍着我的肩膀:“你这招高啊,把用户从买家变成了宣传员。”到活动结束那天,后台数据出来了:销售额1200万,新增会员15万,母婴频道的销量也跟着涨了30%。张总在总结会上把我推到台前:“晓宇这波操作,把一个小品类做成了流量入口,这就是‘红海得珠’!”
散会时李姐跟我说:“知道你这次最牛的地方在哪吗?不是搞了多少活动,是用户骂你的时候,你没跟他们硬刚,而是顺着他们的需求解决问题。”我点点头,想起那些投诉的用户最后都成了回头客,突然明白:营销不是说服用户,是理解用户;不是单方面输出,是跟用户做朋友。
![]()
第五章 三年后再复盘:当年卖牙膏的道理,现在还能用
2018年,我已经是市场部的策划总监,手下带着几个像当年我一样的年轻助理。每次开新人培训会,我都会讲2015年卖牙膏的故事,他们总问:“总监,现在都是直播带货、私域流量了,当年的老办法还管用吗?”我就给他们看现在的数据:我们做的“母婴护牙社群”,靠当年积累的宝妈用户,月复购率高达40%;那个“最美微笑”活动,现在变成了每年的固定IP,参与人数翻了十倍。
其实当年的核心思路,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先靠“有用+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户,比如现在的短视频科普;再用“精准分类+划算组合”降低决策成本,就像直播里的“专属套餐”;最后用“互动活动+情感连接”留住用户,比如私域里的社群运营。当年张总说的“红海得珠”,说到底就是找到别人没注意的用户需求,把小品类做出大价值。
前阵子碰到当年的采购刘哥,他跟我说:“现在每次跟品牌方谈牙膏合作,人家还问2015年那波大促是咋做的。”我笑着想起当年蹲在厕所想辞职的自己,突然觉得:职场里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卖牙膏,不是你策划得多完美,而是你愿意在出问题时,蹲下来跟用户聊聊天,看看他们真正想要啥。
当年的心得现在还刻在我笔记本上:营销不是堆数据做方案,是把产品放进用户的生活里;职场不是靠运气升职,是把每个“不可能”的任务,拆成一个个“我能行”的小步骤。现在我也常跟助理们说:“别害怕接没人要的项目,往往是这些项目,能让你真正摸清职场的门道。”
对了,当年那个“挤牙膏看性格”的创意,我去年做成了个小程序,上线三天就有百万用户测试。你说巧不巧?有时候你以为没用的小想法,说不定哪天就成了爆款。那你呢?有没有过把“不可能”变成“没想到”的职场经历?或者你买牙膏时,最能打动你的是啥活动?评论区跟我聊聊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