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5年“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在上海市向明中学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创新”,基础教育阶段的校长和教师分享了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伊顿纪德·優教育协办,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朱蕾主持,两场平行论坛分别由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委会副理事长金卫东和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委会秘书长曹刚主持。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指出:“年轻一代是推动教育改革落地的生力军,但现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面临着校(园)长、优秀教师断层的情况,系统化地培养新人至关重要,这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也要培养适应并引领新变化的教育工作者。”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支持,实现个性化教学、消除学习障碍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通用大模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待完善、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该选对使用路径,探索基于任务和场景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ai驱动,重塑教育新范式
虹口区西街幼儿园园长徐斐认为,ai是高效的助手,但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设计师,需要将ai工具中的丰富素材转化为适用于幼儿的活动。她举了一个例子,中班孩子在阅读绘本《红点点和绿点点》后,了解了蝴蝶的成长经历,随后,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绘本,ai则让这些童真的故事变得可视化,从而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嘉定区苏民小学校长陈丽雅谈道,随着学校发展,传统的听课、评课存在“覆盖范围窄、评价太主观”的局限,于是,学校引入了ai听评课系统,“教师上传课堂实录与教案后,仅需几分钟即可获得一份包含‘双新理念渗透度’‘教学目标达成度’等12项核心指标的分析报告,还会给出师生互动次数、高质量提问占比、作业布置优化方案等建议。”
奉贤区塘外小学校长孙卫红提到,将ai引入郊区小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学校面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个性化需求多样、教学资源有限等挑战,ai工具推动课程走向因材施教。”校本课程“屋檐上的艺术——瓦当”上,ai文生图工具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思迅速转化为视觉草图,并通过不断优化指令迭代创作,使创造力落地,“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延安初级中学校长应超介绍,学校推出了“智延作业”体系,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个性化错题本自动推送,同类题精准训练的学习闭环,“每周学生都收到属于自己的错题清单;学科教师录制的解题视频成为基础薄弱生的掌上导师;优等生的讲题视频在同学间传播,知识从单向流动转变为多向共生。”
建平世纪中学校长孙政庭认为,ai之于教育,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驱动我们重塑教育范式,回归教育的育人初心,构建一个以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的教育新生态。学校启动了“ai课堂观察系统”建设,对课堂实录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最终生成一份可视化的“课堂观察报告”,“报告会对教师提问率、学生参与度等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自我反思与专业突破。”
![]()
会上,金山区朱泾罗星幼儿园园长王英、徐汇区汇师小学副校长严琴、崇明区裕安中学校长李平、莘光学校校长金虹、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校长许悦进行了圆桌论坛,由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管理专委会主任滕平主持
交大附中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向东做了点评:“每位校长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难点、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期望在座诸位都能成为未来的明星校长,也能成为有理想、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家。”
![]()
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刘京海做了点评:“校长们都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到了智能体的开发和应用,包括‘教’的智能体、‘学’的智能体以及‘做中学’的智能体,该论坛是一个有希望的平台,希望能促进学校之间更密切的交流。”
![]()
让ai成为“教”与“学”的智能伙伴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分校语文教师丁楠提到,aigc赋能阅读课深度学习,可以从开展“精准诊断”的学情分析、构建“人机对话”的学习活动、搭建“多元思辨”的学习支架等方面开展实施,“这是一条从感知到思辨再到融通的渐进路径,将为学生的深度学习赋能。”
宝山区庙行实验学校教师罗佳骏分享了mathquery评估系统的教学实践。该系统通过课前测评、课中互动学习与课后个性化作业,让教师能读懂每位学生的思维路径,开展精准教学。他谈道,技术不是要改变育人本质,而是成为教师的“一盏灯”,温和照亮每个孩子的学习进程,助力实现有温度的因材施教。
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研员徐嫣琼谈道:“目前,区域教学上创新采用了‘具身学习+实验强化’路径,通过情境模拟、人机对比等方式化抽象为可感知,并设计了探究型与验证型实验深化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他们真正理解ai原理并实现创新应用。”
上海市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科学教师王丹探讨了ai如何赋能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应避免直接将设计任务交由通用大模型处理,而是通过构建‘教学设计图谱’明确教学目标,为ai提供精准锚点,推动教学向个性化、精细化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化学教师马力分享了以“ai化学藏宝图”为载体的一场探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答题系统,更是一位融合了解答、测验与激励的智能学习伙伴。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自动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地图;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层层递进的解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嘉定区教育学院中学劳动、高中通用技术教研员曹力表示,“ai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通过数据证据链延伸教学观察的深度与广度。未来,我们要继续在技术赋能中坚守教育本质,让数据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
会上,金山区金水湖实验学校初中英语教师夏烨、徐汇区教育学院中学地理教研员陈韵竹、浦东新区复旦附中分校生物教师张柏辉、建平中学体育教师田来进行了圆桌论坛,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教师部副部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方耀华主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徐淀芳对在点评中表示:“ai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在探索阶段,它给了教育很多的憧憬。从今天教师的分享中,有谈到通用大模型的使用,也分享了有智能体的使用,今年,教师ai在技术上的应用更丰富了,应用场景也更加聚焦,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范国睿总结:“从今天的交流中,我看到了教育从千人一面转变为因材施教,标志着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到了个性化发展时代;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了学习的设计师、情感的关怀者,学生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ai是算法,但人恰恰是不可算的,教师要警惕ai在教育应用中过度计算,警惕用ai来控制人的全部生活。”
![]()
今年是论坛成功举办的第四届,旨在围绕上海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发挥学会与专委会优势,搭建平台,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校(园)长、教师,开展专题学术论坛活动,并联合相关媒体加强宣传,展示中青年校(园)长、教师风采,促进更多校(园)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培育一批教书育人典范、学科教学专家、教育科研带头人以及专业发展引领者。
文字:王佳依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