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香港恒生指数飙升至1747点,逼近1800点的高位,让全港民众为之疯狂,老百姓积极性高,市场信心强,一个全民炒股的“鱼翅捞饭”年代自此开启。
![]()
在那段时间里进入股市,几乎不存在亏钱一说,那些深入股市中搏杀的股民们,之前不管他们是行家里手,还是家庭主妇,每个人胸中都有一本“炒股秘籍、股市宝典”,相信自己无往不利。
![]()
随着股市的一再火热,街市上“辛苦做工,不如痛快炒股”的顺口溜出现,很多人索性辞职全职炒股,炒股的人们越发疯狂,很多压根没专业知识的人,仅凭自家的几间门面店,甚至敢发行自己的股票,这在今天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
荒唐的是,即便如此,仍有大量股民抢着购买这种私人股票,烈火烹油般的市场氛围,全民炒股的社会气氛,股民们发自内心的认为:只要是股票,就一定能赚钱,不怕买到垃圾股,只怕手慢买不到。
![]()
在近乎疯狂的炒股热潮下,整个香港,不说每个人都在炒股,但每个家庭里至少有一个人在炒股,属于正常现象,即便不炒股的人,也懂一些股市相关的知识,否则出门都没话题和别人聊天,直接断绝社交。
![]()
此种社会变迁,自然逃不过影视创作者的眼睛,1974年邵氏导演楚原,将那个时期港人的状态,用镜头记录下来,拍出了十分有名的电影《香港73》,记录下炒股如何让人疯狂,以及那时股市下的众生相。
![]()
影片从街上一家开了十几年的音像店入手,老板姓陈,生意十分好,深得行业里以及周围街坊的信任,他兢兢业业的做生意,十几年来从不懈怠,可自打炒股风潮开始后,往日里和声和气的陈老板,整个人大变样。
![]()
在股市猛涨的头几个月里,生意场上消息灵通的陈老板,及时入场,大清早他随便打出一通电话,轻轻松松入账两千多块,要知道那可是1973年的2000元,对陈老板来说,炒股赚钱真的比喝水还轻松。
![]()
于是乎,在股市飙升的大力助推下,以前勤奋刻苦的陈老板,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大鳄”的姿态,现在他眼里除了股票外,别的都不存在,连店里生意都不关心,几次被顾客“逼着”做生意时,他甚至动了卖掉十几年老店的心思,股市下的众生相,陈老板是因炒股变的懒惰经营的代表。
![]()
在影像店的不远处,有一条路,挖了修,修了挖,不停重复,其中的门道大家都知道,主管当地基建的负责人,纷纷携家当投入股市炒股,他们的钱全投了进去,还想再投,又等不及发薪水,于是动起了歪脑筋,以健全民生方便出行为借口,动用公家资金修路,实则是在修路挖路的循环中搞钱。
![]()
可面对这种事情,民众们都心照不宣,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相反都是积极支持的态度,没人关心出行方便还是不方便,大家只关心有多少钱进入了股市,工人们生怕不修路不挖路,他们领到工资的第一时间,也是将钱全都拿去买股票。
![]()
修路工地附近,住着一位姓李的教书先生,他专心教育工作,对附近居民帮助很大,深受大家爱戴,可自打炒股之风兴起后,李老师逐渐安耐不住,尤其是知道修路的建筑师工资,远远高于他时,李老师直接破防,他说自己很后悔当老师,要是早早辍学去工地,现在就能拿着高薪进入股市赚钱。
![]()
灰色收入,百姓协同,老师破防,不管身处社会的哪个阶层,大家相信发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炒股,为了有更多的钱炒股,不管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钱用来炒股,股市下的众生相,他们是道德严重滑坡的代表。
![]()
除了普通的经营者和打工人外,大公司为了炒股也是损招频出,电器公司为了节约资金,好将余钱拿去炒股,偷偷摸摸修改保修包退协议,保修期短的不像话,退货更是不可能。
![]()
那时的百姓还不懂看这些,稀里糊涂全都上当,要知道那个时代,家用电器十分珍贵,普通家庭一年省吃俭用下来,才刚刚凑够钱买到的家电,就这样被坑了拿去炒股。
![]()
汽车销售公司更加离谱,因为从股市里赚钱太过容易,很多炒股的人根本不考虑明天,都是赚到钱立马享受,所谓“鱼翅捞饭”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胃口,一股超前消费的买车计划再次兴起。
![]()
股民们相信,股市会自动赚钱,多出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拿去炒股,所以买车计划全都是贷款月供,如此一来,他们的定金和月供,就成了汽车销售眼中的肥羊,偷偷将这些全都拿去炒股,导致买家的车被强制收回。
![]()
原本以为炒股让人疯狂,疯狂的仅仅是个人,可任谁都没有想到,大公司为了炒股,不光胆子大,出手更是狠辣,如汽车销售们,买家没了车上门找他们算账,他们宁可被打个半死,也要把钱全都送进股市里去,股市下的众生相,大公司是带头违规炒高股市推手的代表。
![]()
话说回来,那时的港人确实在股市里赚了很多钱,不然不会一个比一个疯狂,赚到钱的人们,除了超前消费外,便是挖空心思琢磨如何享乐。
![]()
香港虽然地方不大,但能出行野炊的地方倒还不少,一时间香港能玩的景区全都人满为患,股市的造富神话,带给当时民众的感觉是钱怎么都花不完,刮大风都能捡到。
![]()
香港本地无法消化有闲钱的人们,很多人将目光投向外面,澳门成了靠炒股富起来的港人,最佳的旅游享乐之地,有些人喜欢那种一掷千金的感觉,对他们来说,赢了固然好,输了也无所谓,反正第二天醒来,股市自然会给他发钱,炒股赚钱,只会赢,不会输。
![]()
到这里可以看出,影片特意将“炒股、赌博”两件事联系起来,甚至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炒股更胜赌博”的概念。
![]()
的确,以那年的行情看,只要将钱放进股市,都能赚到盆满钵满,不仅老百姓如此想,即使是商业大亨,社会名流等,无不坚信炒股赚钱,没人相信股票市场会亏钱,更别说有崩盘的危险,股市下的众生相,他们是沉迷享乐超前消费,缺乏危机感的代表。
![]()
席卷全港的疯狂炒股热潮,逐渐影响到不炒股的普通人,有点才华但不多的作家,整天发表和主流相反的论调,以此博取那些有闲有钱的人们的关注,想成为名人。
![]()
商贩们积极囤积居奇,把货物高价卖给炒股的人们,反正股民们钱来的容易,根本不在乎涨价多少,发展到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民生物资,比如米面油都不放过。
![]()
自从股市连续暴增几个月,整个社会彻底沉迷炒股,如“不要钞票,只要股票,辛苦做工,不如炒股”等论调,深入人心,很多不炒股的人,陆续投身为股票市场周边服务,妄想成名的作家,炒作货物的商贩,股市下的众生相,他们是最后一批决心放弃实体经济是代表。
![]()
结局不用说,《香港73》片头的股市高点,终于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疯狂下,迅速土崩瓦解,更令香港民众绝望的是,同一年西方各国股市崩盘,外援也没了,人心惶惶之下,市场上又接连出现假股票,击溃了股民最后的防线,恒生指数在狂跌75%之后,再跌60%。
![]()
表面上看,港股崩溃的时间有个把月,但对炒股炒到疯狂的股民们来说,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如前文所述,很多人放弃原本的生意、工作、前途,倾其所有投入股市,其中破产者已是幸运,更多人输掉的不仅仅是财产,连余生的希望都没了。
![]()
《香港73》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炒股让人疯狂,股市下的众生相,只赚不亏的造富神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