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如果能在女朋友面前端出一份哈根达斯,几乎会被定义为高端、浪漫、懂生活。
那时一球冰淇淋要三十多块,工薪族半天工资都不够买一份。
可店里依然排满了人,情侣对坐在水晶灯下,舀一勺香草冰淇淋,仿佛整个世界都甜了。
![]()
然而,风光不过短短二十几年。
如今的哈根达斯,从冰淇淋界的爱马仕沦为过气贵族。
全国400多家门店频频关停,销量暴跌,连曾经最火的中秋月饼都无人问津。
一个在美国超市里不过几美元的普通冰淇淋,为何在中国曾被捧上神坛,又为何被年轻人集体抛弃?
01
哈根达斯的故事,本来很接地气。
创始人鲁本·马特斯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小时候家穷得连糖都舍不得多放。
后来全家逃到纽约,他靠卖柠檬冰补贴家用。
那时的美国冰淇淋行业已经被工业化淹没,加空气、加防腐剂、加香精,能省一分是一分。
可鲁本偏要反其道而行。他在厨房里搅奶油、煮果酱,用最笨的手工做出了第一批“纯天然冰淇淋”。
妻子萝丝帮他设计包装,两人决定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哈根达斯。
这个名字其实没有意义,不是北欧语,也不是德语,只是听起来有贵族气。
![]()
鲁本笑着说:“看起来高端,吃起来就贵一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们在纽约开了第一家小店。
因为口味纯正,很快火遍全美,后来被大公司收购,走向全球。
真正让哈根达斯身价暴涨的,是1996年进入中国,一个刚刚尝到消费升级甜头的市场。
那时候的中国人,对洋品牌有种近乎盲目的崇拜。
LV是身份,麦当劳是时尚,哈根达斯则成了“爱情”的象征。
那句广告语“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几乎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浪漫。
02
在美国,哈根达斯只是普通品牌,进超市几美元一桶。
可来到中国,它摇身一变,成了象征地位的“贵族冰淇淋”。
门店专挑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水晶吊灯、红木桌椅、金色logo,每一个细节都在暗示“我不便宜”。
一球冰淇淋30块起步,一份情侣套餐上百块。
在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和北京,这已经是天价了,可偏偏卖得火。
哈根达斯很懂中国人,他们知道,当时的中产刚刚崛起,对面子消费最敏感。
![]()
于是,他们打出了两张牌:
第一张是身份,吃哈根达斯不是解渴,而是炫耀。
有人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请女友去吃,公司聚会请领导去那坐坐,显得有档次。
第二张是情感,广告打的不是产品,而是浪漫。
情侣约会、烛光晚餐、冰淇淋月饼,哈根达斯把消费包装成了仪式。
甚至连节日也成了生意,每年中秋,他们推出冰淇淋月饼,包装比月饼贵,价格高达几百元一盒。
可偏偏卖疯了,很多人排队抢。
那是一个为贵而买的时代,品牌光环远比味道重要。
但所有神话,都藏着泡沫。
03
二十多年后,中国消费者换了一代,年轻人开始追求“性价比”和“新鲜感”。
他们喝喜茶、买茉酸奶,10块钱一球的本地品牌层出不穷。
再加上健康理念崛起,低糖、低脂、纯植物冰淇淋成为新潮流。
而哈根达斯,却还在卖老三样:香草、草莓、巧克力,价格高、口味旧、风格老。
他们的营销依旧停留在情侣浪漫、送礼体面的时代。
可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横行的今天,这种广告早已失灵。
![]()
社交媒体上,网友一边吐槽:“哈根达斯味道一般,卖的是包装。”一边晒出“9.9元网红冰淇淋”的照片。
更糟的是,品牌开始出现系统性衰退。
2024年,全国门店从466家锐减到385家,北京、南京、广州的老店纷纷关门。
中秋月饼打折甩卖都卖不动,经销商库存爆仓。
财报显示,过去五年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连年下滑,客流减少两位数。
租金、人工、成本高企,通用磨坊甚至考虑卖掉中国门店业务。
从“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到“没人愿意花50块吃一球冰淇淋”,不过二十年。
这不是市场无情,而是时代变了。
04
哈根达斯的衰落,其实是中国消费进化的必然。
早期的消费者,对洋品牌怀着崇拜心理,认为进口货等于高品质。
可如今,国产品牌崛起、审美成熟、信息透明,那层“神秘的滤镜”被彻底打碎。
新生代的消费逻辑很简单:你要么便宜、要么特别。
“贵但平庸”最要命。
![]()
比如,现在的冰淇淋市场早已洗牌,国产新品牌打出了“口味创新和社交体验”组合拳。
波比艾斯主打果味,野人先生靠健康概念圈粉,罗曼林用“年轻化设计和拍照打卡”迅速扩张。
反观哈根达斯,店面装修老气、服务僵化、社交媒体存在感几乎为零。
年轻人不再为身份感买单,他们要的是参与感。
过去吃哈根达斯是为了显贵,现在发朋友圈要的是“好玩”,这就是最大的断层。
哈根达斯的品牌定位卡在了尴尬中,不够贵到奢侈品的地位,也不够亲民让人日常消费。
它既失去了“高端”的稀缺,也丢掉了“平价”的市场。
05
哈根达斯的问题,不在冰淇淋,而在思维。
它不懂,中国的消费者,不再追逐外国的月亮,而在寻找自己认可的价值。
一个品牌能红十年靠运气,能红二十年靠营销,但能活三十年,一定靠“更新”。
从可口可乐的无糖系列,到星巴克的下沉市场,从麦当劳的平价套餐,到完美日记的直播带货。它们都在不断“适应时代”。
哈根达斯却太骄傲。
它以为中国消费者永远愿意为高贵感付费,却忘了市场变得更聪明、更务实。
![]()
曾经那一球三十块的冰淇淋,代表了一代人的浪漫与憧憬;而如今,它成了被时代抛下的情怀。
也许未来它还能翻身,但前提是,得先放下高端的架子。
毕竟,在这个平价也能有格调的时代,真正的高级感,不在价格,而在懂得变化。
哈根达斯的故事告诉我们:
品牌的没落,并不是因为顾客变了心,而是因为它自己停了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