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很多疾病都有的症状,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食管、纵膈、胸壁、膈下疾病,都可能导致胸痛,此外也可能和焦虑、紧张有关。
但不同患者在胸痛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有的人症状并不严重,还以为只是“反酸、烧心、胃不好、牙痛”。
今天故事的主角卡特里安( Katrien)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是如何发现不对劲的,又是如何救了自己一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自述。
误以为是胃食管反流或焦虑症,没想到却是心脏的问题
2018年6月的某个下午,我去接女儿放学。当我快步走上一条陡坡的时候,突然感觉胸口一阵疼痛。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就像反酸、烧心的感觉,只不过这次是我这辈子出现过最严重的一次“烧心”。
之前我得过胃食管反流病,也去医院看过。所以这天,我根据经验赶紧吃了点治胃反酸的药,喝了些水。可是服药后,胸痛并没有明显缓解。只有走慢点或停下来的时候,感觉好像才没那么痛了。
![]()
图片来源:123RF
2周过去,我的症状却没有任何缓解。后来,我在全科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了更强效的药物,但一周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医生介绍我去看胃肠专科医生,还排查了胆囊疾病和其他胃部疾病的可能性,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经全科医生评估认为,我的这些表现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症状,于是给我开了治疗焦虑症的药物。
当时,我7岁的女儿艾娃(Ava)患有自闭症,我也承认自己花了大量精力去关注她的病情、陪伴她成长,这个过程中是有一些焦虑的。
但我并不相信焦虑症会导致胸口痛成这样——这种痛已经蔓延到了喉咙,有时甚至连下巴也痛,就跟牙痛差不多……
我老公约翰(John)也说,感觉我总是筋疲力尽的样子。平时去公园散步、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经常会喘不过气来。他说,那点路就跟绕着我们房子走半圈差不多,我却整个人累趴下了。
和家人一起去买东西的时候,我还出现了管状视野(就是视野变窄,只能看到一部分,好像“管中窥豹”一样)。
而且就算我走得再慢,心率却很快,智能手环显示心率是130次/分钟。
我突然在想,会不会是病根没找对,或许是别部位出了问题,比如心脏的问题呢?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爸就曾经饱受心血管疾病折磨,有过几次中风病史。我13岁那年,我爸第一次中风了。其实他大学就被诊断为心律失常,却没有好好治疗,结果就是成了后来这样。在接下来的15年里,我爸爸由于心脏瓣膜疾病、心梗发作再加上中风,进行过一系列的治疗,直到去世。
所以,我肯定是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
但就在几个月前,我一年一度的体检报告还显示胆固醇和血压正常。另外,最近我的体重还掉了13.5公斤,怎么看似乎都不像是心血管有问题的人。
不过我认为,只要存在这方面的可能性,就应该去排查一下,这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态度。于是,我去找了心脏病专家看病。
![]()
图片来源:123RF
结果心脏负荷试验显示,我的心肌供血减少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医生发现,我有一条主要冠状动脉分支堵塞(狭窄程度)已经高达90%,而另一条已经堵塞了95%!
当看到我的年龄——才37岁时,医生表示这太意外了,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年轻却冠脉严重堵塞的患者。医生还说,如果我突然发生心梗,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最后,我被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病类型。
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动脉壁上的斑块积聚,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血管狭窄甚至堵塞。
医生说,我需要进行两条冠状动脉的搭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来改变受损动脉周围的血流。
医生又让我详细询问了家人的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现:我妈妈患有高血压;我们七个兄弟姐妹中,我是唯一一个没有高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的人;而且,我还有个哥哥在48岁时曾发生心梗。
我老公也回想了他的家族史——只有他的祖父、曾祖父在70多岁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他说,直到这次我被确诊,他才意识到,心血管病不只是老年人才会有的问题。“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在我们年轻时就要担心这些问题。不过,多看看家族史确实挺有参考意义的。”
确诊后一周,我进行了手术,术后又住院了一周。医生给我制定了12周的心脏康复计划,帮我恢复身体活动、增强力量、建立信心。
然而,这事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后来大概一年多时间里,我真的患上了焦虑症,一直在和惊恐障碍(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作斗争。
如今,我仍然会定期找心脏病专家复诊,规律用药。我开始尝试植物性饮食,并长期练习瑜伽和冥想,来减轻焦虑和压力。
同时,我的老公约翰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了。之前他查出了糖尿病前期,如今通过家庭饮食调节减轻了体重,并积极、定期地去找医生复查。
总之,这段经历告诉我,要成为自己的“健康管理师”,充分了解家族史,发现问题及时追踪,这真的太重要了。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是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只有我们自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身体的细微变化。
如果当时我放松大意不再追根究底查明病因,后面随时可能心梗发作,也就不可能活到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问题,就有点后怕。
所以,非常感谢自己的认真和幸运,也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大家敲响警钟。
即使很年轻,也要懂得预防心梗的重要性
一项由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研究团队领衔的研究发现,在首次发生急性心梗的年轻(<55岁)患者中,85%的患者存在6种身体或习惯方面的危险因素,它们是:糖尿病、抑郁症、高血压、当前吸烟、早发性心梗家族史和高胆固醇血症。家族疾病史无法改变,但其他5个因素都是可以改变或通过治疗得到控制的。
研究人员建议,即使是年轻人,也该应意识到减缓冠状动脉疾病进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就要做好预防、管理好风险因素,尤其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以降低急性心梗风险。
具体来讲,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6点:
尽早干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治疗药物,或通过其他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改善情绪。
遵医嘱进行预防性用药:医生可能会建议高危患者服用某些可以降低心梗风险的药物,应遵医嘱按时用药。在没有取得医生同意之前,不要私自停止、修改用药方案或服用新的药物。
改变生活方式,尽早戒烟;
均衡营养,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鱼;少吃肉类;限制饮酒,避免酗酒并最好戒酒;
坚持锻炼:每天进行20-30分钟达到轻微喘气的身体活动,若无法到达此标准,可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及强度。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急性心梗症状或胸部不适,如呼吸急促、出冷汗、疲劳、头晕或突然头晕等,要尽快就医治疗。
参考资料
[1]Misdiagnosed with acid reflux and anxiety, her heart's arteries were blocked. Retrieved Nov 19, 2025 from 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1/04/28/misdiagnosed-with-acid-reflux-and-anxiety-her-hearts-arteries-were-blocked
[2]Yuan Lu, et al.,(2022). Sex-Specifi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JAMA Netw Open,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9953.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健康榨知机
▇ 关注我们,掌握新鲜有料的健康资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