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本文刊载于2025年11月18日《文汇报》第8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和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复杂外部条件下,推动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增强其安全性和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
面临的困境
理论上讲,产业链自主可控特指国家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核心技术、生产标准、供应链、市场等方面的掌控能力,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与体系化协同,实现产业链的接续性、完整性与安全性。与传统产业体系相比,自主可控产业链更强调技术生态的自主性、产业链的协同性以及制度环境的适应性。在这里,所谓技术自主性,强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生态系统。所谓体系化协同,强调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与纵向延伸,实现要素、产业、区域的多维协同。所谓制度适应性,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结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产业融合动力。
从世界范围内看,许多国家很早就将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就核心技术主权而言,发达国家甚至将其视为国家安全的基石,美国在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2020年白宫发布《关键新兴技术国家战略》以来,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高层次机构所共同形成的多部门技术评估体系,帮助美国政府系统性地识别和培育从人工智能到量子技术等关键新兴技术,同时以巨额财政补贴定向支持特定产业与技术,驱动私营部门跟进投资,以维持其在全球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在确保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发达国家还通过达成诸如美国与日本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框架》以形成区域性、排他性产业链体系。欧盟则为实现战略自主,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链标准制定与产业间的互通性。在制度环境优化方面,发达国家正致力于使其产业环境更具战略敏捷性、创新友好性,如今年欧盟即将推出的《欧洲创新法案》,旨在简化跨域监管,探索“单一市场护照”和监管沙盒等机制,让经过验证的创新解决方案能在欧盟范围内更顺畅地推广,从而缩短其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对比国际经验,不难发现我国正面临的突出困境。一是核心技术短板突出。近年来,我国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虽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部分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技术“卡脖子”问题制约产业链升级。二是产业链协同不足。多年以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度偏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效应弱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尚未形成高效网络,新质生产力尚待有效释放。三是制度环境还有待优化。实践中,市场与政府边界依旧存在模糊地带,政策支持还有不少碎片化和踏空问题,企业创新动力还不够强。例如,技术转化机制不畅,导致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为6%,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往往超过40%。
突围的路径
“十五五”时期,我国必须加快突破产业链自主可控所面临的瓶颈。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创新是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具体而言,一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集中资源攻关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尖端技术的自主可控。二是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技术标准制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一套贯穿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技术成果的加速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围墙”。
第二,推动体系化协同:构建生态化产业链网络。当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混业经营模式的盛行以及供应链资源的共享,愈发使各产业链相互联系,网络中众多产品和服务能够相互支撑和替代,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应对供应中断、需求变化、价格波动等风险挑战,极大地提高了产业链韧性。因此,推进产业链的体系化协同,首先是要加快产业链横向整合,通过跨行业协作,将分行业产业链整合为体系化网络,提升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快产业链纵向延伸,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如从制造向研发、品牌、服务延伸,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同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分工,形成“核心城市+产业带”的协同布局,因地制宜地构建立足当地、服务全国的产业链及产业网络。
第三,优化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与政府协同活力。在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产业网络过程中,政府关键是要明确自身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定位。在科技创新方面,明晰市场与政府的各自任务,为此政府应聚焦基础研究、共性技术攻关,企业主导市场化应用与创新。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参与全球高科技行业及未来产业标准制定,并且通过提高技术话语权,在开放中提升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合作网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是我国在“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掌握战略主动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大重构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作者:胡晓鹏、王鹏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苁有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观号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