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朵红花呀,山顶上开。一声声山曲儿,打心里来……”主角何长歌一亮嗓,就把观众瞬间拉入与黄河共生的土地记忆中。
11月18日晚,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舞台上,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外请的专业演员,只有一群来自山西河曲的民歌手,用质朴的嗓音和真挚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传统非遗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视听盛宴。
《大河长歌》以“民歌之王”何长歌与女儿何娟娟两代人的传承故事为主线,生动演绎河曲民歌二人台从兴盛、沉寂到焕发新生的历程,展现黄河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剧中巧妙融合河曲民歌、二人台、河曲河灯会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音乐剧的舞台语言与非遗元素交相辉映,贴近生活的表演引发观众共鸣。“我平时爱看音乐剧,也喜欢民歌,但从没想过两者能这样融合。”观众张颜菲表示。
![]()
河曲县处于晋陕蒙三省交界之处,是黄河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大河长歌》由郎昆担任总导演,王冼平出任执行导演。为精准呈现地域文化内核,王冼平带领创作团队深入河曲实地采风。该剧由当地民歌及二人台演员领衔主演,历经多轮打磨终成精品。“舞台上,仅有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张炕、一个火炉。我们几乎是‘裸演’。”导演王冼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正是这种纯粹,让这部剧有了不可复制的质感。
然而,将民歌手推向音乐剧舞台并非易事。“我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怎么演音乐剧?”今年3月,当王冼平提出由河曲民歌手全程出演《大河长歌》B版时,演员们几乎全员抵触。他们大多是当地非遗传承人,擅长民歌二人台,却对音乐剧这一形式一无所知。
![]()
面对挑战,剧组从零开始。“我们花了半个月时间,每天6小时,一句一句读剧本,一段一段跟录像学唱。”王冼平回忆。过程中,她发现这些不识谱的民歌手,同一首歌有“n种唱法”:“今天情绪高,唱得昂扬;今天不太高兴,唱得沉郁。但调还是那个调,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渐渐地,演员们从排斥转向接纳,进而生出热爱。如今,他们甚至能在巡演途中接受导演临时增加的三个唱段,完成度丝毫不逊于专业演员。饰演何娟娟的演员许海霞表示:“作为河曲人,能把家乡的文化通过音乐剧带到全国,是我莫大的荣幸。谢幕时观众的热烈回应,让我们热泪盈眶。”
![]()
“用稀有剧种承载音乐剧,是郎昆导演最初提出的创意,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王冼平坦言。音乐剧通常时长近三小时,而《大河长歌》仅有一小时四十分钟;音乐剧演员具备金属质感的嗓音,而民歌手更擅长原生态唱腔,如何融合?
王冼平选择保留民歌的“根”,融入音乐剧的“形”——通过删减复杂的舞台装置、强化写意风格,让民歌的叙事与音乐剧的节奏自然交织。这位从业40余年的导演感慨道,这样一群真诚、可爱、质朴,唱着家乡原生民歌的人,以深情质朴的演出唱出了河曲非遗的文化底蕴。“他们唱不出音乐剧的金属感,但他们的真诚和本色,专业演员也比不了。”王冼平说。
“我是冲着非遗来的。”观众高凤说,这种形式很新颖,现代演绎手法与传统非遗融合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又赋予其当代审美意蕴。但也有年轻观众坦言,对河曲民歌较为陌生。王冼平认为,这是代际隔阂:“《走西口》《想亲亲》对老一辈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对年轻人可能陌生。正因如此,巡演才更有意义。”
撰稿:杨育杰
摄像:赵晨
编辑:杨玉洁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