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行业深耕多年,一种愈发尖锐的矛盾现象正像难解的死结,缠绕着众多企业的前行之路:一边是工地上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被迫待业待岗,甚至无奈面临裁员;另一边,企业却马不停蹄地开展校园招聘,将一批批缺乏实战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纳入麾下;更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单位长期处于 “无项目可干” 的闲置状态,可一旦好不容易迎来一个项目,却陷入 “无人可用” 的窘境,有些项目连核心的班子成员都难以凑齐。这看似相悖的场景,实则撕开了工程行业在人才布局与发展规划上的深层裂痕。
![]()
老员工,本应是工程行业的 “活宝藏”。他们熟悉工地的每一处细节,历经数十个项目的打磨,对施工流程、质量把控、安全风险防范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度。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可能引发基坑积水,年轻技术员还在慌乱翻阅应急预案时,老员工早已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找到排水关键点位,迅速化解危机;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老员工能从钻头反馈的细微震动中,精准判断地下岩层状况,及时调整施工参数,避免返工与损耗。可就是这样一群能为项目 “压舱掌舵” 的核心人才,却屡屡遭遇待业或裁员的命运。深究背后缘由,行业周期性波动下企业的短期利益考量,成了压垮他们的关键稻草。
![]()
近年来,工程行业项目总量收缩,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薪资相对较高、年龄偏大的老员工身上。在一些管理者的认知里,老员工的学习能力似乎不如年轻人,对智慧建造、BIM 技术等新技术、新软件的接受速度较慢,在 “降本增效” 的短期目标驱动下,他们成了优先被优化的对象。正如行业内流传的说法:“八九千的老员工没人要,三五千的大学生还听话”,成本的天平,轻易倾斜了经验的价值。
![]()
与老员工的 “遇冷” 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企业对校招的 “热捧”。每年毕业季,各大工程企业都会扎堆奔赴高校,开启大规模招聘。这背后既有现实的成本考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一方面,校招毕业生薪资成本较低,企业可通过系统化培训,将其塑造成完全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同时更容易培养出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归属感;另一方面,随着智慧建造、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工程行业对数字化、信息化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年轻毕业生在这些知识储备上更具天然优势,企业希望通过校招抢占年轻人才,为未来发展储备力量。
然而,校招人才的短板也显而易见 —— 缺乏现场实战经验。从看懂图纸到现场指挥,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他们往往需要 1-3 年的培养周期。在项目工期紧张、任务繁重时,这些新人难以立刻独当一面,根本无法填补当下的人才缺口,只能在实践中缓慢成长。
![]()
更矛盾的局面,在于 “无项目” 与 “缺人才” 的恶性循环。不少工程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长期处于项目 “空窗期”,设备闲置落灰,人员无事可做,为了维持运营,只能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缩减开支。可当市场稍有转机,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项目时,企业却猛然发现,能挑起大梁的人寥寥无几。那些被裁的老员工早已另谋出路,即便企业想召回,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聚集;校招的新人还在培养期,无法承担核心岗位职责;而原本留存的员工,因长期缺乏项目实践,业务能力逐渐生疏,早已没了往日的专业水准。尤其是项目班子成员,既需要具备统筹协调的全局思维,又要精通技术、安全、成本等多方面工作,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本就稀缺,再加上人才流失与培养断层,“项目来了,班子凑不齐” 的尴尬便成了常态。
工程行业的这场人才困局,本质上是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严重失衡,是人才结构规划与行业变化的严重脱节。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这些矛盾被进一步放大。其实,任何行业的变革与调整,都难免伴随利益的重新分配,可当生存与发展出现冲突时,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先顾眼前 —— 宁愿牺牲长期的人才储备,也要保住当下的生存底线。只是,当企业一次次为短期利益放弃老员工,又寄望于尚未成熟的新人,再遭遇 “无项目时裁人、有项目时缺人” 的循环,或许该思考:这样的 “活下去”,真的能走得长远吗?工程行业的未来,终究需要经验与创新的结合,需要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平衡,而不是在人才困局中反复内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